四川在線記者 江蕓涵
【資料圖】
近日,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建立有效運轉的省校兩級“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進一步提高,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整體緩解,高校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四川在線記者采訪了省級部門和部分高校的相關負責人、教育專家等,解讀《意見》出臺的背景和其中的亮點。
為什么要改革?
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招生與就業聯動不足
其實,“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并不是新名詞。早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各地和各高校開始探索構建“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
2021年春季學期一開學,四川農業大學發布重磅通知:停招專業13個,涉及13個學院。涉及專業之多、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校長吳德看來,之所以痛下決心自我革命,是“改革雖難,但箭在弦上、勢在必行”。長期以來,專業“多而不精、大而不強”是制約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一大深層次問題。
“要實現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和更充分就業,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是根本之策,優化專業布局和結構并使之同社會就業結構相匹配是必由之路。”吳德說,從2019年至今,學校已將91個專業調整到76個,停招政治學與行政學、包裝工程等就業率偏低的專業,新增智慧農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社會需求較大的專業。
四川農業大學不是個案。四川在線記者從教育廳了解到,近年來,我省通過建立專業預警和動態調整機制、實施重大教改項目引領等舉措,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逐步優化,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但仍存在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招生與就業聯動不足等問題。
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來看,部分高校專業布局貪大求全,專業調整存在“慣性大”“反應慢”“力度小”等問題。“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不準、適應性不強,與產業發展新業態、職業崗位新要求、就業工作新動向等脫節。”
另外,從招生計劃和聯動機制來看,存在“有什么教師招什么學生”“什么專業熱門就多招什么專業學生”的問題,導致專業招生計劃該增的不增、該減的沒減。招生計劃調整與畢業去向落實率、就業專業相關度、就業單位滿意度等數據聯動效應不強,招生就業培養聯動運行制度、重大事項會商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亟待健全。
為推動高校專業設置、學生知識結構同社會就業結構相匹配,我省決定深化高等學校“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以“強化省級統籌、優化布局結構、提高建設水平、打造優勢特色、提升服務能力”為總體思路,研究制定專業設置改革、招生計劃動態調整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就業創業改革方案。
改革有哪些亮點?
以問題為導向,省校兩級聯動、部門協同聯動
一年多來,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針對“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開展廣泛調研,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部門合力推進,聚焦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研究對策,形成《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意見》分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組織保障三個部分,以“服務發展、適應需求、促進就業、協同創新”為原則,從抓就業促招生機制和人才培養改革的角度,明確提出六方面重點任務。
四川在線記者注意到,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的內容表述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省級層面的任務和保障,另一部分是校級層面的任務和保障。對此,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充分體現了“省校兩級聯動”的特點,《意見》對省級部門和高校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要求,部門重政策引導,高校重執行落實。
不僅是省校兩級聯動,還有部門的協同聯動。按照《意見》要求,今后,教育廳將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等相關部門,聯動發布全省產業發展規劃、人才市場需求報告、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報告等,共同推進“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
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意見》突出聯動機制政策體系的部門聯動和系統建構,力求相關措施聚焦改革關鍵環節,特別在專業結構的精準調控、協同育人機制的創新舉措等方面聚焦了當前學科專業建設的難點堵點,充分體現針對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如首次實行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對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兩年低于50%的專業點實行黃牌提示,對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三年低于50%的專業點實行紅牌提示。”
又如實施高階課程建設計劃,建設一批體現前沿學術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成果的高階課程,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實施創新實驗行動計劃,支持教師將科研成果和產業企業真實項目融入實驗教學內容,開發一批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探究性的實驗項目。
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西南石油大學教授韓傳軍認為,《意見》以問題為導向,突出了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增強高校人才培養適應性的改革主題,措施具體,層次分明,邏輯嚴明,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針對性,符合省情教情,有價值、有意義,出臺后有利于深化我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
如何推進實施?
建立省級專業評估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
深化“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主體在高校。如何讓高校下功夫動真格,評估這根指揮棒需要發揮作用。《意見》提出,“探索建立省級專業評估機制,加強專業建設質量的動態監測。”對此,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將建立新設專業檢查評估制度,在新設專業招生的次年和畢業學年組織實施專業評估,評估結論作為新設專業繼續招生、暫停招生的依據,具體評估辦法已經在制定中。
此外,《意見》對高校負責人也有考核。“加強對地方屬高校辦學水平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建立通報制度,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并將評價和檢查結果作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考核領導班子、安排招生計劃、新增專業備案、重大項目立項和資金支持的重要參考。”
“招生、就業、培養聯動是高校必須答好的‘綜合題’。”成都工業學院黨委書記嚴余松說,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倒逼學校不斷深化校地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一方面,最大程度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另一方面,打通企業需求、人才培養意見反饋通道,有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走向深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適應度。
省內高校陸續行動起來,調結構、強效能、提質量,以高質量人才培養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促進高校學生“入口旺,出口暢”。
西華大學從2021年至今,一共停招了21個本科專業。學校教務處處長蔣珍菊告訴記者,學校對專業教育質量開展動態監測,及時調整淘汰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的專業,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度。今年,西華大學新增“增材制造工程”專業,以填補3D打印人才方面的匱乏。
蔣珍菊介紹,學校制定《西華大學本科專業結構優化和調整管理辦法》,通過每年持續開展專業綜合評價,開展專業結構優化和調整。“在此基礎上,將就業指導服務及需求深度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并通過重構課程矩陣,提高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契合度。”
四川農業大學有新打算: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等為指引,與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充分銜接,加快調整傳統專業,推進農工、農理、農文、農醫等專業深度融合,改造或增設一批多學科交叉的新專業。
吳德表示,重點抓好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個核心”,不斷完善優化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實施好“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和“登峰計劃”,落實好研究生教育“八大行動”,推動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