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大額訂單”,先核實對方身份,不要輕易轉賬、代購;投資理財,勿輕信所謂“高收益零風險”,不點擊不明鏈接,更不要輕易充值;遇教育機構“退費”,勿放松警惕,盲目操作……7月1日,甘肅省公安廳發布一周典型電詐案件預警,提醒廣大市民防范訂購物資、旅游服務、投資理財、補貼退費等類詐騙。如遇詐騙,立即撥打96110報警。
案例一:訂購物資類
【資料圖】
近日,唐先生接到自稱是“某醫院工作人員”電話,稱因單位培訓工作需要,欲在其經營的賓館預訂20間標房。雙方商定好房間價格后,對方又稱需唐先生為每間房間配牛奶和佛跳墻,并提供了訂購佛跳墻指定“廠家”的聯系方式,讓其墊資代購,待會議結束后與房費一并支付。唐先生從指定“廠家”訂購10萬元物資后,“廠家”和“醫院工作人員”雙雙失聯。唐先生意識到被騙,遂報警。
警方提示:詐騙分子冒充單位訂購物資往往都是大額訂單,涉及金額較大,在沒有核對清楚對方身份時不要輕易轉賬、代購。
案例二:旅游服務類
近日,孟先生在網上看到一則可帶隊徒步穿越羅布泊的“向導”廣告,聯系對方并商定價格后,孟先生便向該“向導”轉賬6000元定金。次日,對方又稱需要購買食物、水及相關裝備,需孟先生提前墊付2萬元,待徒步穿越結束后多退少補。孟先生轉賬后于約定時間到達集結地點與“向導”碰面,結果對方未現身也無法聯系。孟先生意識到被騙,遂報警。
警方提示:網絡交易需謹慎,如需尋找向導請認準正規平臺,切忌輕易相信陌生人。
案例三:投資理財類
近日,王女士在一網友的盛情“邀請”下,注冊了對方發來的一“投資”平臺,在網友以“投資少、風險小、賺錢快”的引誘下,王女士第一次在該“投資”平臺充值2萬元,當日便獲利2000元。在高額利潤誘惑下,王女士先后在該平臺共計充值34.6萬元,平臺顯示本金加利潤共計余額有59.8萬元,待其提現時,始終無法到賬,詢問網友時,對方將其拉黑。王女士意識到被騙,遂報警。
警方提示:投資理財需謹慎,如有需要請選擇正規平臺和機構咨詢。廣大群眾要增強防范意識,不要相信所謂“高收益零風險”,不要點擊、下載未知來源的網址鏈接和APP,更不能充值投資,防止上當受騙。
案例四:補貼退費類
近日,伊先生接到自稱是“某教育機構財務人員”的電話,稱其之前在該教育機構為孩子報名課程,現在進行退費。伊先生確實曾在該教育機構報名,便信以為真。后對方向其發來名為“某證券”的陌生鏈接,稱退款已全部退入該平臺中。伊先生點擊該鏈接填寫信息準備提現時,被該平臺“客服”以證券服務開通費、保證金、解凍費等多種理由要求轉賬。伊先生轉賬后始終未能提現,意識到被騙,遂報警。
警方提示:當收到所謂“退費”通知,務必第一時間通過官方機構進行核實查證,不要盲目按照通知內容操作。如不是直接將退款轉入賬戶內而是要求下載APP、點擊陌生鏈接、掃描二維碼、屏幕共享等都是騙子。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張秀蕓
記者 張秀蕓責任編輯:任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