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1日,由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主辦的中國電力建設發展大會“電力建設綠色低碳專題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數智轉型、綠色低碳轉型、融合發展為主要內容,深入探討電力建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研究電力建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并展示了行業內優秀技術項目成果。
論壇特邀環境保護部原副部長周建、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董事長王昕偉分別致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潘荔、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副秘書長白林杰、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北京智匯綠行科技中心首席科學家何東全等特邀嘉賓分別發表主旨演講,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劉明志出席并主持。論壇邀請了眾多知名的電力建設行業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其中包含電力行業的領軍人物,如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研究專家,北京電力、北京建工、華能集團等企業負責人,綠色低碳研究科技企業技術專家等參加會議。
近年來,我國電力建設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已經構建了比較完備的政策和標準體系,逐步形成了能源綠色發展市場化機制,綠色數字技術也在電力建設中廣泛應用,形成了很多先進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做法。論壇聚焦這一課題,搭建交流平臺,共議發展的思路。
周建表示,要著力于經濟領域,包括能源、資源、土地、金融、流通等領域體制機制制度的變革,因勢利導、先立后破,聚焦雙碳目標。要抓緊構建與時俱進的法治環境,適時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法》,修改調整完善《海洋法》等法規,特別要整合協同行政法、企業法、貿易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制度。要革新政府管理及運行方式,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立足國情區情,謀劃和構建氣候韌性的能源、工業、農業、交通、建筑和城鎮。要立足于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要集全國之力設計相關專項機制攻關,以破除一系列基礎科學、基礎理論、材料、技術、裝備、方法這方面的研發和應用,特別是在原創型、先驅型、示范型、應用型技術裝備重大領域取得突破。要立足于科技引領、創新驅動,集全國之力設計相關專項機制攻關,以破除一系列基礎科學、基礎理論、材料、技術、裝備、方法這方面的研發和應用。要不斷地強化并完善綠色金融,包括標準、審計、會計、價格、保險、信貸、投融資、債券、財政的體系及相關建設。要加快建立綠色金融標準,加大綠色金融工具創新。
潘荔在“電力綠色發展趨勢”演講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電力行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降碳、減污、節能、提效、結構優先、技術創新等方面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電力發展奇跡。我們國家是世界最大的電力生產和消費國,電力裝機容量不斷,電力裝機容量、發電量、電網規模、煤電、水電、新能源規模居世界首位。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1.9億千瓦,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的29.1%;全球發電量28.3萬億千瓦時,中國發電量約占全球的29.6%。
白林杰介紹了中國電力建設產業工人智能化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情況。他表示,在電力建設行業中,由于跨行業、跨地域、跨所有制的障礙,產業工人的隊伍與產業鏈核心企業的鏈接十分脆弱。招技工難、信息的不對稱、農民工權益糾紛等問題逐年積累,形成了工程的違法轉包、工人的無序流動、工人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這三大的行業痛點。產業工人和企業都迫切需要補鏈、強鏈和穩鏈的共性需求。
為解決上述難題,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經過多年的研究,以行業的共性需求為指引,確立了“中國電力建設產業工人智能化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目標。傳統的平臺建設需要有充足的資源準備和數據的互聯互通,運營成本高,協調難度和前期的投入巨大。該平臺依托電力建設行業智能化的場景多、信息化程度高的特點,充分發揮智能科技的作用,為新時期電力建設產業工人的隊伍發展賦能。
白林杰表示,平臺的建設將分三步走,最終我們要實現賦能、增信、高效協同的創新服務,引領產業工人上鏈、補鏈,發揮產業鏈的穩定器作用,為探索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積極的借鑒,平臺的建設一定會優化產業工人發展環境。
論壇上,何東全演講了“電力建設行業發展狀況與低碳轉型路徑的思考”,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趙民演講了“中國華能新能源高質量建設實施路徑及實踐”,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路剛圍繞企業低碳建設演講了“‘雙碳’背景下綠色建造的思考”,科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事業部技術總監杜偉演講了“分布式儲能創新應用及實踐”,金諾碳投環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楊小山演講了“淺析碳市場對電力建設行業的影響和對策建議”,廈門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鄭志鋒演講了“長時儲能助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同時,論壇展示了電力建設綠色低碳方面的最新成果,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促進了電力建設上下游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為電力建設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參考,明確了路徑。通過本次論壇,不僅有助于推動電力建設行業的進步,更為行業中不同企業的交流和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