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6月12-16日)市場大部分寬基指數迎來強反彈,其中以創業板50指數為首,近6個交易日漲幅超8%。本文從兩個角度展開,首先梳理一下近期行情與市場特征,然后統計并分析Q2以來哪些科創板公司受到機構調研熱度最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反彈回顧:
1.寬基指數對比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如上圖,本周寬基指數排名中,年初至今墊底的創業板50反彈幅度最大,周漲幅超過7%,其次是滬深300、國證A指等,北證50本周排名末位。
2.行業龍頭切換: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可能有的投資者會問,為什么創業板年初至今跌幅巨大?這里我們將創業板50的樣本股進行拆分,按照區間漲跌幅升序排列,可見:跌幅榜基本由2個行業霸屏:醫藥生物與新能源。換言之,年初至今創業板最弱的深層次原因,似乎并不簡單在于是300還是688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進一步地,我們觀察了創業板指與科創50指數的行業分布,可以很明顯看到:創業板指中排名第一是電力設備(35.5%),第二是醫藥生物(20.6%),而科創50排名第一是電子(52.9%),醫藥生物只占到4.8%。
因此,科創板與創業板的差異主要在于行業分布。創業板弱勢的真正原因是行業層面。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上表是過去1周(6月12-16日)的創業板區間漲跌幅降序排列,這里需要投資者注意,前十名中電力設備占4席,但并不見醫藥生物行業,取而代之的是通訊與傳媒。
這里可以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限于篇幅本文只列2點:
1、跌的多并不代表后面會漲,專業的說法,兩者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條件。
2、市場并不會簡單地根據300、688、002來給估值,本質上還是按照行業、公司自身質地來進行估值。
二、調研數據分析
這里統計的周期以二季度至今,即4月1日至6月18日區間計算:
1.調研總次數: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上圖是按上市板塊劃分的調研次數統計,可見主板最多占51%,創業板33%居次,科創板12%,北證4%。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進一步地,我們按照行業統計的話,調研次數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機械設備、醫藥生物與電子。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上圖是本文在科創板公司范圍內,統計的行業分布,可見半導體、醫療器械、通用設備是前三大行業。
2.公司列表: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上表是全A范圍內,Q2至今調研次數最多的前十家公司,可見其中高端裝備(機械設備)行業較多。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上表是科創板內部,Q2以來機構調研次數最多的10家公司,當然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前十名普遍市值較小,超過100億的只有3家。
進一步地,可能有的投資者會問,有的調研活動一兩家機構參加,有的活動幾十家機構參加,是否存在活動次數多但關注機構并不多的情況存在呢?這里,本文按照參加調研機構家數降序排列,同樣是科創板內部公司:
數據來源:Wind,科創板研究中心,星礦數據如上表,按照機構調研家數排序后,首先很明顯看到出現了大市值公司:聯影醫療與傳音控股兩家千億市值,其次,行業分布上也與上文調研次數有所差異,這里醫藥生物3家,電子3家,高端裝備2家。
三、總結:
本文從一開始市場行情切入,以創業板50樣本股展示了年初至今排名倒數以及本周榜首的行業差異,得出市場并不簡單地通過上市板估值,更多還是根據所在行業、公司質地與未來前景。
然后,統計了Q2以來的調研數據,其中按照調研次數與調研機構家數兩個維度展開,發現兩個統計口徑也存在不小的差異。
最后,本文認為投資是需要兼聽則明的長久事業,市場大部分機構都在關注的熱點、信息對我們來說是應該有所了解的,畢竟閉門造車沒有出路。但如果想著僅憑這些信息就能獲得理想的收益,那也把投資想得太過簡單。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對廣大投資者有所脾益。
科創板研究中心:聚焦科創板及新興產業的研究服務平臺,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形成以行業研究、專題報告、論壇沙龍、線上直播等多樣化的產品矩陣,結合“媒+學+研+金+產”多方面優勢數據和資源服務于政府、企業、投資機構等主體,致力打造中國主流新興產業研究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