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外貌焦慮,14歲的她執意要減肥,還因此患上神經性厭食癥。這是最致命的精神疾病之一,因無法正常進食,會導致營養缺失、生理性紊亂和器官衰竭等。廣西腦科醫院精神科醫生通過營養治療和心理干預,幫助少女擺脫“減肥泥潭”。
少女執著減肥
半年前,14歲的欣欣(化名)在短視頻平臺看到女團舞蹈后,對舞者纖細的長腿很是羨慕。再看看鏡子里自己的“小粗腿”,她陷入了外貌焦慮,于是決心減肥。為了減肥,她有時連飯都不吃,運動量卻在增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通過“極度自律”的生活方式,欣欣一個月內減重10多公斤。但瘦下來的欣欣,并沒有變得開心,她對自己的食譜要求越來越苛刻,也更加不敢吃,晚上還經常因為擔心變胖而無法入睡。
“閨女你不胖啊,再減成皮包骨,可就不好看了。”回過味來的家長,努力勸說欣欣不要對減肥太執著。可惜欣欣已經陷入減肥的泥潭,連哄帶騙也很難讓她吃下飯。無奈之下,父母帶欣欣前往廣西腦科醫院心身醫學門診就診。
專業治療助康復
經過生理和心理檢查,謝新鳳醫生發現欣欣存在“瘦=美越瘦=越美”的思維內容障礙。這種錯誤的觀念,在她的意識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并且正導致嚴重的后果——讓她的體重明顯低于正常青少年的標準,并處于“中度營養不良”,還患上了“神經性厭食”(即大家常說的“厭食癥”)。
據謝新鳳醫生介紹,要治療神經性厭食,首先要解決欣欣“營養不良”的問題,第一階段就是要幫她恢復體重;第二階段是開展心理治療,目標是引導她改善錯誤認知,做好心理調適,預防復發。
治療期間,醫院的營養師為欣欣量身定制了盡可能貼合她口味的營養食譜,并配合營養液糾正其營養不良問題。同時,心理醫生也對她進行多次心理干預治療,幫助她調節情緒和恢復進食的欲望。
一番努力后,欣欣的體重正在逐漸上升。盡管徹底扭轉欣欣的錯誤認知仍需一段時間,但在專業的治療和家庭的支持下,欣欣有望成功康復。
厭食癥不容小視
“在門診中,診斷和治療的青少年厭食癥患者,大多存在外貌焦慮。他們對身材過度關注,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對體重和體形有著接近病態的關切。這類患者除了表現出像欣欣這樣的過度節食,有的還以催吐、導瀉、狂吃減肥藥等方式控制體重。”謝新鳳醫生稱,厭食癥患者的癥狀包括行為、精神心理和生理三個方面:
行為方面表現為患者通過非理性的限制進食、過度鍛煉、催吐等方法,刻意減少熱量攝入,增加消耗,造成明顯的低體重和營養不良;
精神心理方面表現為患者無休止地追求瘦,恐懼肥胖或拒絕維持正常體重,有一部分患者明明已經很消瘦,但仍堅持認為自己很胖,只要進食就會馬上胖起來;
生理方面則表現為患者低于最低正常體重標準,并伴有明顯營養不良,以及皮膚干燥蒼白、頭發干枯、全身無力等情況。嚴重者還會引發身體機能損害,包括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的問題,女性可能出現閉經或停經,青春期前發病的患者會影響青春期發育。
除了以上主要癥狀,厭食癥患者還常伴有抑郁、焦慮、強迫癥、易激惹等表現。 所以,厭食癥不容小視。
治身也要治心
進食障礙的治療以營養治療和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家庭治療是進食障礙治療中研究最多的方法,尤其在兒童青少年神經性厭食癥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治療會探索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鼓勵家庭成員做出改變,以改變整個家庭關系,而不僅僅是患者的癥狀。
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改善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礙性思維,如企圖通過控制進食擁有理想的體重和體型來獲得成就感、價值感、認同感、掌控感等。治療技術包括心理教育、動機促進、其他行為改變策略等。
醫生稱,辯證行為治療的核心技巧主要包括正念技巧、情緒調節技巧、痛苦忍受技巧以及人際效能技巧,能幫助患者增加對自身的認識和接受度,提高情緒控制能力,減少負性情緒反應,改善人際關系等。心理動力性治療則幫助患者改善進食態度、對體型的滿意度、抑郁情緒和家庭沖突等。
南國今報記者韋黎 通訊員賣千云
來源:南國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