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4日宣布,自2023年8月5日起,終止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中國進口大麥中四分之三用于釀造啤酒,此舉有利于啤酒行業。我國是大麥第一大進口國,超過80%的國內大麥需求依賴進口,2022年進口的約600萬噸大麥中,有500萬噸左右用于啤酒釀造。
2020年5月18日,商務部發布2020年第14號和第15號公告,決定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實施期限自2020年5月19日起5年。
今年3月20日,中國酒業協會向商務部提交了《大麥反傾銷措施和反補貼措施復審調查申請書》,主張中國大麥市場形勢發生變化,請求商務部就繼續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必要性進行復審,并根據復審結果取消征稅措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酒業協會申請書提到,大麥采購成本占到我國麥芽生產企業采購成本的80-85%左右,有的高達90%,而實施雙反措施以來的3年里,受疫情、俄烏沖突以及產地自然因素等多重影響,國際大麥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海關統計的2022年的大麥進口均價較2020年上漲53.14%,給中國麥芽加工產業和啤酒產業造成很大成本壓力。申請書認為,實施雙反措施后,由于無法繼續從之前最大的來源澳大利亞進口,其他國家的產量不穩定,運費和匯率變動風險大,大大降低了麥芽企業在進口大麥貿易中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大壓縮,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困難。
據統計,近三年來中國進口大麥的主要國家為加拿大、烏克蘭、法國和阿根廷等國家,但排名經常變化,說明相關國家無法穩定供應。麥芽作為啤酒最主要的原輔料,成本占比在50%以上。申請書認為,取消澳大利亞大麥的雙反措施,擴大進口來源,將對我國的麥芽加工業和啤酒釀造業產生積極影響:緩解麥芽加工業成本壓力,降低行業供應風險,助力國產啤酒行業升級發展,穩定國內啤酒業健康競爭格局,提振國內啤酒市場消費信心。
據了解,在我國大麥主要被當做玉米替代物用于飼料和釀酒。2022年,國內大麥的釀造需求和飼用需求占比約為70%和25%。
但是由于種植大麥效益不佳,沒有種植小麥收益高,我國大麥種植和產量從2005年開始持續下降,2018產量下降到95.65萬噸。與此同時,海外國家大麥種植規?;容^高,成本低,種植技術高。進口大麥逐漸成為主流來源。
2016年-2021年我國大麥進口量為500.5萬噸、886萬噸、682萬噸、593萬噸、808萬噸、1248萬噸。由于2022年高溫極端天氣,法國、烏克蘭等歐洲國家大麥大幅度減產,國際大麥價格上漲,大麥進口量為576萬噸。
2019年之前,澳大利亞長期占據對華大麥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2017年澳大利亞占中國進口大麥的比例甚至超過70%。2017年-2020年,我國對澳大利亞大麥的進口量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進口量分別為648.01萬噸、389.76萬噸、231.57萬噸和149.15萬噸。
我國2020年對澳大利亞大麥征收反傾銷稅率為73.6%,反補貼稅率為6.9%,2021年開始我國就未有澳大利亞大麥的進口,2021年,我國從法國進口大麥364.68萬噸,占總進口量的近30%。
海關總署顯示2021年我國大麥進口量同比增長54.5%;進口金額同比增長達到89%。去年我國累計進口大麥同比下降53.8%;金額同比下降41.1%。這說明連續兩年大麥進口單價都在上漲。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雙邊貿易額達2870億美元。在“雙反”實施前,澳大利亞每年對中國的大麥出口額平均約為12億澳元(合7.9億美元)。
雙反之后,澳大利亞尋求將大麥賣給沙特等國家,而中國也到路途更遠處尋找大麥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