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見聞】
(資料圖)
光明日報記者 董蓓
盛夏六月,一張來自上海的再制造品訂單“飛向”位于瑞典的工廠,貨物貿易如火如荼。沃爾沃建筑設備投資(中國)有限公司董事詹旭興奮地告訴記者,開展重點行業再制造產品進口試點新政策一出臺,公司立即下了第一筆再制造發動機產品進口訂單,預計9月能順利報關進口運到國內。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主動開展試點。《若干措施》明確,對符合條件的進口再制造產品不適用我國禁止或限制舊品進口的相關措施。
“《若干措施》真是‘及時雨’!”詹旭坦言,國內原材料不足問題,是過去一直限制公司發展的瓶頸。第一階段試點新增了海關商品編碼,發動機等再制造品允許廠商進口,在國外完成加工工藝、質量符合標準的產品能夠進行單獨審核報關,豐富了國內再制造中心的原料來源,也拓展了汽車售后服務和再制造業務。
商務部部長助理陳春江表示,此次試點對接,在再制造產品進口管理等方面開展探索,將對相關企業、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好,促進再制造產品進口,滿足國內需求,降低企業成本,豐富消費者選擇。
《若干措施》還為便利商務人員臨時入境亮起“綠燈”,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內部調動專家的隨行配偶和家屬享有與該專家相同的入境和臨時停留期限,相關外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及隨行配偶和家屬臨時入境停留有效期放寬至2年。
萊茵科斯特(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唐軍對此深有感觸:“我們公司會定期邀請德國專家來國內開展技術團隊培訓和組織出國學習交流。新措施真是解決了大問題!9月公司技術團隊要去德國培訓學習,簽證一周就搞定了。”
新政策為外國專家和家人來華共同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保障專家人才在華安心工作、生活,有利于吸引國際人才聚集,帶動試點地區知識、技術、資本、市場等各類發展要素的流動。”商務部自貿區港建設協調司司長楊正偉說。
在符合我國海關監管要求且完成必要檢疫程序的前提下,空運快運貨物正常情況下在抵達后6小時內放行;已抵達并提交通關所需全部信息的普通貨物,盡可能在48小時內放行;允許原產地證書存在微小的差錯,對印刷錯誤、打字錯誤、非關鍵性信息遺漏等微小差錯或文件之間的細微差異不影響企業享受優惠關稅待遇,企業不必反復修改、遞交申請的材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提高通關時間透明度、降低通關成本,著力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將在推動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據陳春江介紹,試點實施一年后將組織開展評估,具備條件的試點措施推廣至其他自貿試驗區,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壓力測試。一幅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新畫卷徐徐鋪展。
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在歷史同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
今年前7個月,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12.46萬億元。
前7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7.4%。
(董蓓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0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