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一場可貴警鐘與精進號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夏逢
編輯:茂貞
風品:彥規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資本市場建設一直在路上。
伴隨A股步入全面注冊制時代,市場擴容給券商業帶來發展春天的同時,也更考驗其執業質量、規范性、綜合業務力。
早在2023年3月,證監會《關于2022年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有關情況的通報》就強調,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監管要求,壓嚴壓實發行人的信披第一責任及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責任,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提升投資者權益保護水平。
在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看來,全面注冊制下,券商投行業務面臨更高要求。此前多為審核制下的渠道性業務,今后競爭將更趨向全業務鏈化、規范化、專業化。券商間差距也會愈發明顯,未來在提升自身專業度、加強內控、人員培訓等方面都需系統性完善。
簡言之,想立足新周期、分羹新紅利,從業者靠天吃飯、躺贏已是過去時,需要“修煉內功”、才能笑看洗牌當好“守門人”。想來,近日一批監管罰單的公布,良苦用心亦在于此。
接(上)文:
3
研報業務被“點名”
多年上市未果
利潤斷崖式下滑為哪般?
相比之下,正處IPO關鍵期的渤海證券,罰單敏感性更強烈些。
6月29日,天津證監局披露了兩則警示函,同樣“劍指”研報業務。
監管方認定,渤海證券姚磊在渤海證券任職期間,存在研報制作不審慎問題。
此外,渤海證券研報業務也被“點名”。存在兩方面違規行為:一是研報業務有關制度不完善;二是研報質量控制審核把關不嚴。
事實上,這并非個例。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5月18日至7月初,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內各地證監局已密集披露39張研報罰單。其中,針對分析師或相關研究人員的罰單有27張,針對券商的有12張罰單,除了渤海證券,還有招商證券、首創證券、西南證券、太平洋證券、中原證券、國泰君安等。
2023年5月,監管層向各證券公司送達《關于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雙隨機”現場檢查情況的通報》,指出“雙隨機”現場檢查專項工作中發現三大典型問題:一部分公司內控制度未根據法規規范要求及時更新調整;二部分公司內控制度執行有效性不足;三具體研報制作審慎性不足,個別員工私自發表證券分析意見。
視線拉回渤海證券,煩惱不止于此。與國融證券一樣,5月31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在債務融資工具違規“自融”調查中發現,渤海證券在相關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和交易環節涉嫌存在違規行為。
頻頻觸碰合規紅線,自然不是好消息,尤其對多年上市未果的渤海證券而言。
行業馬太效應下,優化資本實力,是中小券商提升生存競爭力、“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
2016年起,渤海證券開啟上市計劃,2021年12月披露招股書,2022年6月二度更新,然時至今日仍上市未果。進入2023年,乘著全面注冊制東風,渤海證券成功資料平移,讓外界一度再燃希望。
然能否如愿,還需基本面說話。
除了內控風控瑕疵,業績不理想也是一大牽絆。2019年至2021年,渤海證券營收為27.21億元、29.56億元、30.07億元,凈利為9.4億元、11.06億元、18億元。持續穩增可圈可點。
然2022年突然大變臉:營收14.16億元,同比下降52.91%;凈利潤5.01億元,同比下滑達72%。
誠然,當年受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證券業普遍承壓。統計數據顯示,140家證券公司營收3949.73億元,同比下降20.5%;凈利1423.01億元,同比下降35.86%。
但對比可見,渤海證券降幅已大超行業水平。即使在6家擬IPO券商中,也降幅最大。財信證券、華寶證券還保持了營收增長,凈利下滑次之的華龍證券也不過下降41.48%,開源證券僅縮水3.21%。
追其原因,主要源于自營業務“拉跨”。
2019-2021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15.14億元、17.11億元、17.01億元。而2022年僅為2.11億元,堪稱斷崖式下降。
實際上,早在2022上半年,證監會就發布了《反饋意見》,42個問題就涉及要求渤海證券說明自營業務波動的原因、傭金費率高于行業的原因及持續性、投行類項目是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信用業務減值準備是否充分等。
遙想2019年底,證監會提出要“推動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支持證券公司在境內外多渠道、多形式融資,優化融資結構,增強資本實力。
東風之下,行業迎來一輪上市潮。目前,大中型券商多已完成直接或間接上市,A股上市券商及券商概念股的數量甚至已超銀行。行業頭部效應加強的同時,也意味著留給中小券商的機會已不多。
全面注冊制雖是一個契機,可強調上市質量的初心未變,甚至還有抬升跡象,這從近期的IPO收緊、主動撤單者增多中可見一斑。尤其是金融業,監管從嚴更透出打磨內力、扎牢基本盤的重要性。
4
大而強與小而美 壞事變好事?
所謂烈火出真金。
格局洗牌重塑中,必然帶來陣痛巨痛,但長遠計,健康有序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良幣效應的持續提升,會讓真正的真金券商迎來價值春天,進而做大做強、實現航母級夙愿。
人無完人企無完企。聚焦上述三券商,問題瑕疵中也蘊含著成長機會、蝶變空間。
先看成立于1991年的廣發證券,作為中國首批綜合類券商之一,從1994年開始便持續穩居全國十大券商行列,雄厚的實力沉淀,讓其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
2022年5月,第八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公告,廣發證券在列。2023年7月,入選2023年《財富》中國上市公司500強排行榜,排名第480位。
也是2023年,公司扭轉業績下滑趨勢,一季度營利可喜雙增,進而給夯實合規力留出更多騰挪空間。
位居內蒙的國融證券,則區域優勢鮮明,截至2022年內蒙古營業部數量達到14家。
作為一家中小型券商,國融證券聚焦中小企業發展,2022年利息凈收入1億元,同比上漲53.84%;資管業務收入0.72億元,同比上漲5%;截至年末,累計掛牌企業308家,行業排名第14位;在審掛牌5家,持續督導269家,排名第4。
而作為天津唯一一家地方法人券商,渤海證券已在全國設立21家分公司、45家營業部,擁有4家全資子公司。
近年來凈資產穩步增長,2021年達到217.06億元,位居行業第29位。2022上半年升至219.02億元。經紀業務成長性強勁,2019年至2022上半年營收占比61.70%、72.40%、72.54%和74.18%。
2023年6月2日,渤海證券BCA級別升至aa+,反映出公司整體實力穩步向好、市場認可度提升,對其IPO是個討喜項。
無需贅言,無論頭部廣發證券,還是二線渤海證券、國融證券,均有各自特色優勢。
上升到行業層面,4月18日,北交所、股轉公司發布2023年一季度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結果公告。排名前十券商為開源證券、申萬宏源、中信證券、國金證券、華泰證券、東吳證券、中泰證券、東莞證券、國信證券以及財通證券。
相比2022年,前五券商僅申萬一家頭部,今年則有申萬、中信、華泰三家。可見,行業洗牌的慘烈程度,頭部效應在加強。
行業分析師劉銳玲認為,全面注冊制下,券商業分化態勢愈發明顯。頭部機構具有較強的綜合服務能力,但精耕細分領域的中小型券商也能憑特色優勢“出圈”。無論大而強還是小而美,業務專業度、扎實風控水平將是下半場的角力關鍵詞。
沒錯,就在8月3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宣布,擬自2023年10月起進一步降低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由現行16%調降至平均接近13%。業內預計釋放資金或超300億。
這對提振市場交易信心,改善券商資金利用效率、助力業績改善大有裨益。
東風已至,能否吃到更多“看門人”紅利,除了專業力更看合規性、嚴謹性,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者。
單從此看,上述罰單也是一記可貴警鐘、一場精進號角、一次反思及時雨。能否壞事變好事呢?
本文為首財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