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萬億級股票ETF市場正在不斷見證歷史。
(資料圖片)
7月中旬,全市場股票ETF總規模首次突破1.5萬億大關。不到兩個月時間,又迎來單只股票ETF規模超千億的歷史性時刻。
交易所最新數據顯示,截止8月7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規模超過1015億元,由此成為國內股票ETF歷史上首只規模站上千億的ETF產品。
早在2004年年末,我國首只股票ETF——華夏上證50ETF誕生,之后一度進入相對漫長的積累期,2018年時全市場股票ETF總規模達到3462億元,隨后開始越過“奇點”,進入大發展時期, 2019、2020年年化規模增速均超過60%,并在2021年成功突破萬億大關。
今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信心有所修復、結構性投資主線紛至沓來、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加速推進、機構配置需求顯著抬升,股票ETF最新總規模推高至1.49萬億元,較去年底增長約18%。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國內ETF市場在過去20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目前ETF滲透率相對較低,個人養老金制度剛剛起步,長久期資金入市才剛剛開始形成,ETF市場未來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歷史首次!
單只股票ETF規模突破千億
伴隨著資本市場發展壯大,走過19年歷史的股票ETF市場,迎來了首只千億級ETF產品。
交易所最新數據顯示,截止8月7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規模達到1015.61億元,突破千億大關。
Wind數據顯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立于2012年5月4日,是國內首批跨市場ETF,首募規模達到329.69億元,一直保持著被動產品首發的歷史紀錄,之后規模一度有所縮水,直到2014年年末隨著牛市行情啟動,規模迅速反彈突破400億,2015年牛市行情頂峰過后突破500億之后,規模一直在500億水平線附近徘徊。
2022年開始,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再次駛入規模上升的“快車道”,當年1月末,規模正式站上600億整數關,同年年末再上一個臺階,突破700億關口。
今年以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實現“三連跳”,1月中旬規模超越800億,7月末繼續飆升突破900億,8月7日最終實現千億級突破。
談及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年內規模迅速增長的原因,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黃威認為,受近期政策面利好刺激及市場情緒面轉好等因素影響,場外資金布局權益市場的積極性提高。股票ETF不僅風格穩定、持倉透明且費率低廉等優勢,而且可以規避單一個股大幅波動的影響以及省去復雜的個股研究環節,成為投資者快速布局權益市場的重要投資工具。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蔣睿也談到,當下的市場環境與去年11月政策發力期間的市場環境有些類似,即經濟利好政策頻發,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A股市場整體處于低位,受益于經濟復蘇預期,大盤藍籌表現相對較好,而相較于其他寬基指數,滬深300指數更偏大盤藍籌,因此更受資金的青睞。
此外,滬深300ETF流動性較好、資金容量大、近期又一直處于近5年較低估值分位點等特征,更符合機構投資者(尤其外資)作為長期配置A股資產的要求。
在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看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近期規模崛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方面,本輪盈利下行周期或已進入尾聲,A股有望進入加力配置期;盡管經濟基本面拐點尚未出現,但“市場底”通常領先“基本面底”出現。另一方面,考慮到相對寬裕的流動性,滬深300為代表的寬基指數估值水平已處于歷史偏低水平;與債券類資產處于高位相比,股票類資產可能具備更高配置價值。
他同時表示,從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情況看,由于該基金規模、流動性居首,長期緊密跟蹤滬深300指數,同時也是300ETF期權合約標的和股指期貨的現貨對沖標的,投資者可以借助相應工具進行方向性投資、波動率投資、收益增強策略等,使其配套策略完備。
單只被動權益基金
超越單個主動權益基金經理
超千億規模的ETF產品出爐,意味著單只被動權益基金的規模已經超過單獨一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所管理的規模,具有劃時代意義。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目前管理主動權益基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為易方達張坤,目前管理規模為776億元,而中歐基金葛蘭以766.88億元緊隨其后,此外興證全球謝治宇管理規模也超過600億。但這些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距離千億尚有距離。
實際上,早在2020年基金四季報披露之際,易方達基金張坤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總規模達1255.1億元,成為公募基金史上第一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張坤所管理規模更是在2021年二季度末,創出了1344.78億元的歷史高度。
同時,2021年一季度末,景順長城劉彥春所管理主動權益基金規模也超過了千億。在2021年底,中歐基金葛蘭以1103.39億元,成為當時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然而,隨著2022年A股市場震蕩開始,在2022年公募基金一季報披露顯示,再也沒有管理規模超千億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
也就是說,自2021年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高光時刻”過去之后,這些頂流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在不斷縮水,管理規模在不斷下臺階,而被動型產品的規模在這兩年不斷提高。
對此,盈米基金啟明研究員馮梓軒表示,今年以來,權益市場出現結構性行情,行業輪動明顯,主動型產品往往在這種行情里難以獲得超額收益,題材性投資領域成為資金角逐的地方,各類挖掘細分賽道的主題性投資機會的ETF產品成為普通投資者更青睞的投資標的,加上其產品具有一定的分散風險,費率相比更低的優點,使得ETF在市場波動期間更具吸引力。
“投資者對于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無論是絕對收益還是相對收益的訴求都會更高,而在近2年的市場環境中,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對基金的收益增厚體現不太明顯,主動管理基金的規模縮水更多體現在凈贖回和凈值回撤;與主動管理的股票基金不同,當市場輪動迅速、方向不清晰、整體估值較低的時候,被動型指數投資的規模往往會逆勢增加。”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蔣睿也表示。
未來指數基金規模超越主動基金規模是否是長期趨勢?而不少人士認為這或許是大勢所趨。
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認為,參考國外成熟市場的發展歷程,未來指數基金規模超越主動基金規模是長期趨勢。從美國市場指數基金發展歷程來看,基金規模連續十年正增長,使得其成為美國市場最主要的投資品種;背后其實是資金流入的推動,這部分流入的資金基本上是從主動管理型基金流入的。我國股市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為指數基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土壤。
上述研究員蔣睿也認為,拉長時間維度來看,或許單一指數型基金的規模超越單一主動基金規模是一種趨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主動基金和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容量有較大的差別,指數型基金受規模的約束會更小,在規模臨界點前增加規模甚至會降低指數型基金的跟蹤誤差,但規模太大主動基金的超額收益不好抓取;第二,投資者越發成熟,投資預期差越來越小的時候,市場的阿爾法不好抓取,更多投資者可能會偏向選擇指數型基金做被動投資。
股票ETF總規模逼近1.5萬億關口
百億級ETF加速涌現
隨著資本市場逐漸成熟,獲取Alpha難度加大,而ETF作為標準化指數投資工具,以其費用低廉、持倉透明、風格穩定、交易便利的特點,受到各類投資者的認可。被動管理基金規模不斷擴大,今年以來,ETF市場快速發展,整體規模繼續向前邁進。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4日,滬深兩市共上市753只股票ETF產品(A股ETF+跨境ETF),資產規模逼近1.49萬億元,今年7月中旬更是一度突破1.5萬億歷史新高。
百億級ETF也在加速涌現,截止2023年8月4日,包括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科創50ETF、華夏上證50ETF在內,規模超過百億的股票ETF共有33只。
隨著ETF市場的大發展,管理人與投資者加速涌入ETF市場。截止2023年,ETF管理人數量已達到57家,幾乎較2018年翻倍。ETF持有人總戶數超過1500萬,達2018年末的6倍。
值得注意的是,與主動權益基金規模整體縮水不同,今年以來股票ETF規模呈現增長趨勢。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黃威認為原因可歸結為兩點:一方面,今年以來在國內經濟弱復蘇的背景下,A股市場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化行情,在這種市場環境下,與市場熱點相關的行業和主題ETF更易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如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TMT板塊受到投資者青睞,使得相關的股票ETF規模呈增長趨勢;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逐步跌進底部區域及政策面利好的不斷刺激,場外資金入市積極性提高,與經濟復蘇關系緊密的股票ETF成為投資者布局權益市場的重要工具。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蔣睿也指出,當市場輪動迅速、方向不清晰、整體估值較低的時候,被動型指數投資的規模往往會逆勢增加。今年以來股票ETF規模增長較為迅猛,也體現出投資者對A股資產長期配置價值的認可和堅定看好A股走勢的一致預期。
“今年市場結構性行情的特征較為明顯,板塊的分化和輪動造成市場波動增大,ETF產品具有一定的分散風險能力,有助于投資者把握細分行業的行情,隨著被動投資理念的深化以及A股數量的增多,其配置價值進一步凸顯。”盈米基金啟明研究員馮梓軒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ETF未來繼續騰飛?
海外市場,被動基金的占比已超越主動管理型產品,這一進程或許也會出現在中國。
“從海外的指數產品的發展過程看,指數產品占據主流有多方面原因。”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蘇燕青表示,一方面,美歐市場為主的相對成熟市場上指數的編制更成熟,機構投資者力量較大,主動管理類產品創造Alpha的難度較大,通過Beta去進行投資的性價比相對更高。另一方面,海外市場上的各家機構費率競爭也更加激烈,故費率更低的指數產品優勢較大。
蘇燕青認為,國內市場上目前指數產品的費率同樣也很低,同時這兩年隨著主動產品Alpha下降,指數產品的性價比非常突出,不過長期來看,由于我國市場結構性行情顯著、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等多方面原因,主動管理產品的Alpha并不會馬上衰減,更多是一些結構性的特征。
“短期看,被動產品的地位雖然不會達到美歐市場上那么高的地位,但對長期趨勢有信心。一方面隨著面注冊制的改革推動,優質企業的話語權更大,整個A股市場的結構更加健康透明,指數化投資的性價比也更高;一方面國內指數化產品的工具越來越多元化,投資者教育的覆蓋度也來越廣,通過指數開展資產配置的策略會逐步成熟;另一方面行業監管政策、行業等也將促進指數化投資的發展,例如指數編制方法的不斷修正,跨市場交收制度的完善等等。”蘇燕青表示。
盈米基金啟明研究員馮梓也有類似觀點,隨著投資者教育的深化,投資者對被動型產品的理解程度在加深,參與ETF市場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未來A股數量擴容,投資者選股難度會增加,通過配置行業或相關主題的ETF產品會相對有效地分散風險,同時也有相對主動型產品更低費率的優勢,上述ETF規模的擴大體現著各路資金對相關行業預期看好,也意味著證券市場投資往多元化方向進一步發展。
“對于國內股票ETF的發展前景是比較看好的,當前國內已經有多樣化的寬基指數ETF、行業ETF、主題投資ETF等品種可供投資者選擇。”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蔣睿認為,未來,隨著小盤指數越來越受投資者歡迎,小盤指數ETF的供給也會有所增加;此外,策略型ETF會從目前的主要以紅利及成長為主向多種策略因子共同發展演變。同時,跨境的ETF也有很多拓展空間。
不過,也有人士認為,ETF要繼續迎接大發展,需要進一步推動指數產品的投顧業務。
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蘇燕青就表示,我國的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A股市場波動較大,指數產品的彈性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關注,但大多數投資者很難把握市場節奏去參與。一方面是個人投資者本身也缺乏專業性,行業主題以及風格的把握本身存在很高的壁壘;另一方面現有指數產品以工具化為主,如何提高持有人的體驗度是管理人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除了提供工具之外,后續需要從提高基民收益的角度出發,指數產品推廣‘投顧化’,以組合的形式呈現給投資者,并做好‘顧’,幫助投資者更好的理解市場并參與市場,以提高投資者實實在在的收益為出發點,最終提高投資者對指數化投資的信心。”蘇燕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