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曾經的大白馬、“防水茅”東方雨虹(002271),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業績。公司實現營收168.52億元,同比增長10.10%,實現凈利潤13.34億元,同比增長38.07%,扣非凈利12.43億元,更大增近4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處在地產上游的東方雨虹,去年中報爆出大雷,業績大降近四成,年報更是大降五成。今年一季度,公司扣非凈利潤增速也還只是個位數,如今經過一個二季度,“防水茅”業績似乎又重回當年之勇。
但東方雨虹這份財報也暗藏隱憂,那就是應收款項絕對金額比較高,增速也比較快。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是”141.4億元,“其他應收款”是34.29億元,合計176億元,比今年初增長約三成。而公司總資產比今年初則是減少了2.54%,錄得493億元,這樣公司應收款項已經占到總資產的35.7%,成為整個公司最大的一塊資產。
中報業績大增
零售業務有亮點
此次2023年中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8.5億元,同比增速10.1%,雖然不算高,但止住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頹勢。公司解釋主要是渠道拓展、產品品類增加帶來的主營業務產品收入增加所致。
得益于成本和費用控制,凈利潤則實現了比營收高得多的增速。中報顯示,其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3.34億和12.4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8.07%和39.59%。公司這一增速,一掃2022年中報和年報大幅下滑的陰霾,又重回了此前一貫的高兩位數增長狀態。
半年報來看,東方雨虹的零售業務成為一大亮點。
公司稱,報告期內持續拓展民用建材領域,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強化品牌、升級服務、擴充品類,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提高核心競爭力,以民建集團、德愛威涂料零售、建筑修繕集團雨虹到家服務為代表的C端零售業務穩扎穩打、持續發力。
2023年上半年,公司零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32.21%,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為29.98%,零售業務占比逐步提升。不難發現,從營收貢獻占比測算,體量更大的工程業務增速比較低。
公司提醒,近年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多輪降杠桿、去庫存、資金收緊等政策調控,中央與地方進一步明確住房的居住定位,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使得房地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改變。未來,公司可能存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及行業景氣度影響,導致經營受到不利影響的風險。
應收款項成一大隱憂
半年增三成達176億
作為房地產的上游,公司的應收款始終是一大隱憂,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應收款不管從絕對額還是相對增速,都沒有好轉趨勢。
此次中報顯示,公司應收賬款錄得136.75億元,應收票據是4.68億元,其他應收款是34.29億元,合計約176億元;而今年初應收賬款是113.9億元,應收票據是5.08億元,其他應收款是21.44億元,合計141.4億元。也就說半年時間東方雨虹應收款項增加近35億元,增長約30%。目前,東方雨虹應收款已經占到總資產的三分之一強,為公司最大的一塊資產。
中報來看,公司對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裝備比例不到10%,整個上半年增加的壞賬準備約在3億元左右。
而單個大客戶來看,因公司認為有抵押資產,計提比例普遍不高,比如最大單一客戶應收賬款賬面余額是8.52億元,壞賬裝備僅有4885萬元,計提比例5.73%。而計提比例超過50%的單一客戶,應收賬款金額普遍不大,僅有幾千萬元。
事實上,這一情況基本是公司此前幾年計提政策的延續,比如2021年年報中,對恒大一筆3.53億元的應收賬款,計提比例僅有5.31%,公司的理由是“客戶已提供足額房產作為抵押,并完成抵押相應的法律手續,因此不需要全額計提”。
應收款外,公司的經營性凈現金流也與凈利潤反差較大。公司今年半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是-39.4億元,雖比爆雷的2022年中報好轉,但仍是當期凈利潤的近兩倍。
最新股東約15萬
知名機構調倉動向不一
此次半年報顯示,公司的股東為15.21萬戶,但實際7月份公司還多次“劇透”過股東戶數,最新是7月31日,為14.98萬。
但其披露的半年度末十大流通股東則是最新的。整體來看,知名機構扎堆的東方雨虹,機構們的調倉動作不少。
首先是一季度新進成為第九大股東的高盛國際,二季度已經退出榜單,取而代之的是睿遠基金旗下的“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
其次,UBS AG減持約14%,而一季度其大舉增持一倍不止,這樣二季度其從第四大流通股東退至第六。一季度新進十大的摩根大通也減持約3%,從第八退至第十。相反,來自中東的QFII阿布達比投資局增倉超過兩成,從第十晉升第八大流通股東。
最后是付鵬博執掌的“睿遠成長價值”小幅加倉約2.68%。值得一提的是,“睿遠成長價值”成立不久便在2019年中報進入“防水茅”的十大流通股東,此后一直在加倉,目前已經重倉持有四年。
股價來看,今年二季度和上半年,東方雨虹股價雖有震蕩,但還是錄得下跌,最新股價29.83元,最新市值751億。而從2021年5月高點算起,公司股價仍是腰斬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