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老師,生日快樂!
今天,是王朔老師的生日!讓我們一起祝他生日快樂!!!
(相關資料圖)
《起初》系列第二卷《起初·竹書》上市三個多月,王朔老師本人還淡定如初,編輯們已經開始整活兒了,比如——
左 您用嘴寫的書,我們只能演出來才看得懂
右 原來這段要用武漢話解鎖
可以預料,類似的歡脫段子會越來越多~
鑒于王朔老師深居簡出頗為神秘,恰逢他65歲生日,他的編輯皮又癢了(bushi),特別放送以下笑料與讀者同樂(在挨揍的邊緣瘋狂試探)!
朔老師,大手的神!
Ps. 咳……內個,編輯們叫他“朔老師”。
因為他不喜被稱為“老師”,但我們又不敢跟他沒大沒小稱兄道弟,只好奓著膽子呼他的名再加一個“老師”,比“王老師”“王朔老師”到底親近些。
誠然,朔老師是當代流行文化初代大神;又誠然,《起初》系列是朔老師沉潛十五年祭出的大手筆,有大視野、大氣魄!……而今天這個大喜的日子,宜直截了當,宜快言快語。所以,我們說的“大手”,就是字面意義。
如今很多讀者都知道《起初》洋洋一百四十萬字,有《魚甜》《竹書》《絕地天通》《紀年》煌煌四卷,文本量巨大。
卻很少有人知道朔老師原稿word文檔用的是小三號字!
且看《起初·紀年》《起初·竹書》堪比磚頭的厚度,這樣硬核的四卷書,用小三號字碼排出來,大概是3000來頁,打印出來的書稿占據的空間——摞成了幾垛小山!下圖是四分之一。
每天來到工位,編輯都會先對著這幾座“累累稿債”拜上兩拜,再懷著虔誠的心讓它填滿本季度工作量。
朔老師,空耳的神!
文本量只是朔老師留給編輯的第一道試煉,后來證明這也是最輕松的一道。
用他的話說,自己是“拿口語所謂新北京話寫作的作者”,講究“從音不從字”。因此整部《起初》充滿了快活的北京話天津話湖北話陜西話上海話河北話東北話廣東話……還有搞笑的空耳外語音譯、五花八門的網絡用語和口語化文字游戲。說《起初》是語言的萬花筒絕不過分。
有一天,編輯部接到一位老先生來電,問我們書上大喇喇寫著“怎么肥四”是怎么回事?
《起初·紀年》P156、157
事實上,編輯接到的“錯別字”提醒基本上都不是錯別字,而是朔老師的空耳音譯文字游戲。為了替自己洗刷掉沒有認真審稿的冤屈,我們在此列舉幾個令人頭禿十分有趣的朔式詞匯:
? 不喛喛:不言語。但北京話中后兩個字的讀音通常非常曖昧含混,近似于yuan~yuan,而不是yan-yu。
? 天壺:這個形容霍去病的詞并不是“天才”的錯別字,而是指打麻將時起手就和牌(順便一提,抓了一張之后和牌的叫地和)。這個詞的官方正字應該是“天和”,但如果書里寫霍去病是個天和,百分之九百的讀者都會覺得是在說天地人和之類的。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會用一個“錯別字”來表示這個“和”,寫成胡牌、天胡、地胡之類,這便是每個人都在用的活生生的“從音不從字”案例。
? 沒必:英語,maybe。
? 地支甕海:地中海,因為支甕-中……
所以,如果你覺得《起初》中的某些部分難以理解,不妨大聲讀出來!就像本文開頭那幾位發瘋編輯一樣,多讀幾遍,再不濟就找個北京朋友讀給你聽聽,或許不僅問題迎刃而解,更會讓你笑到岔氣。
朔老師,玩梗的神!
如果口語與方言的問題還可以靠大聲朗讀來攻克,下一道試煉就基本上沒啥可靠的解決方案了。
相信一些小伙伴已經發現,朔老師是稀世的埋梗大師。在整部《起初》中散落著無數或明顯或隱蔽的梗。僅一卷《竹書》,以直接引用或者間接轉述的方式出現的文獻就包括《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史記》《左傳》《夏小正》《道德經》《山海經》《尚書》《詩經》《周易》《周禮》《列王紀》《雅歌》《阿維斯陀》《對話錄》……更不要說無數的人名梗、地名梗、事件梗了。作為編輯,為了一一核查校對,感覺自己好像在戰場上排雷……
更何況,朔老師還會埋半真半假的“詭雷”。比如《起初·竹書》P35這段:
父親句望靠給人打短工維持生計,是文盲,但名字是祖父起的,有文采,句讀勾,望通往,讀如昂,勾昂;請走的意思,也是文明用語滾蛋。
謹還原編輯心路歷程如下:
“父親句望靠給人打短工維持生計,”
編輯:出自《史記·五帝本紀》“橋牛父曰句望”,嗯,沒問題。
“是文盲,但名字是祖父起的,有文采,句讀勾,”
編輯:“句”和“勾”在古文中是通假字,“句”的確有讀“勾”音情況,如“高句麗”,又比如勾踐也常寫作“句踐”。嗯,這個也沒問題。
“望通往,讀如昂,”
編輯:這個……好像沒怎么聽過啊?雖然兩個字很諧音但到底對不對啊……算了先繼續往下看吧……
“勾昂;請走的意思,也是文明用語滾蛋。”
編輯:……勾昂……勾昂……原來是go on嗎!朔老師我恨你!
朔老師,心軟的神!
看到書稿之前,面對王朔老師的大名,編輯是戰戰兢兢的;讀過書稿之后,面對王朔老師磊落不羈又謖謖如風的浩蕩筆鋒,編輯是心懷敬畏的。
既然是他的編輯,自然少不了要和他直接交流。說實話一開始我們都比較緊張,主要是過去媒體宣傳中的王朔老師往往是那種戰斗力爆表的形象。
然而真正接觸下來,我們發現朔老師非常和藹可親,容易心軟。
這張照片透露了朔老師的一個生活細節——他養貓,養著不止一只。
起初,可能只是被某只模樣臟兮兮亂糟糟的流浪貓撓到心頭軟肋。一瞬間的惻隱,隨即化作幾十年的照顧。即便他對貓毛有些過敏,即便他患有輕度哮喘。
說他養貓,似乎也不盡然,因為院里所有流浪貓都可以在朔老師家自由進出。而除了吃飯睡覺,這些貓大半時間都在外邊溜達。與其說是養,他們倒更像是合租室友。朔老師對室友們的糗事如數家珍,會好笑地跟我們講起某只公貓絕育前到處撒尿尿到電樁上被電得炸毛的故事。
倒是有只貓不出去溜達,成日黏著他,算是個例外。他叫它“八步”,是英文Bubble的漢語音譯,在《起初·紀年》中安排它陪著長門園的陳阿嬌:
《起初·紀年》P238
去年秋,我們在朔老師家見到了八步。它和書中寫的一樣,是一只很老很老的貓了,得了甲亢,身體不好,沒有力氣跑出去瞎玩,甚至沒有力氣跳上沙發和茶幾來搗亂了。它很友好地在我們腳下蹭來蹭去,享受(也可能是忍受?)著這些奇怪人類的揉揉捏捏摸摸擼擼。
圖源:編輯拍攝
今年春,朔老師說,八步已經走了。那一刻,他微笑著,有些寂寞。
好啦,今天的生日爆料到此結束——
想解鎖王朔老師更多故事,比如他喚誰叫“我耶哥”?比如他當年在意大利遠東文學論壇(沒錯,就是余華說出“不想當牙醫想去文化館上班”那個論壇)是怎么發表“我為什么而寫作”演講的?……(啊被編輯捂嘴了……%*@_(:з」∠)_
——讓我們期待下次分享!
再次,祝王朔老師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