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熱點問題主要涉及演出票務、視頻直播等行業和領域。
演唱會、音樂會、話劇等線下演出深受年輕消費者歡迎,年輕消費者普遍選擇通過網上平臺購買演出票務,網購演出票務行業投訴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退票難成行業普遍問題。平臺以演唱會門票具有稀缺性、時效性等特點為由拒絕消費者退票要求。二是消費者網購演出門票遭遇“盲選”座位,部分演出場所不支持消費者購票時選座,到達現場才得知購買到的是存在視野盲區的“柱子票”“墻根票”,演唱會全程“只聞聲不見人”。三是網購演出票務銷售平臺疑似“跳票”問題多發,有眾多消費者反映購買演唱會門票票面演出時間與購買時選定日期不符。
中消協認為,相關演出票務平臺和主辦方應該站在促進消費潛力釋放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和提高其消費體驗,比如在制定服務條款時,借鑒航空、鐵路等其他服務行業的成熟做法,制定階梯式退改規則,依據退票、改簽時間不同實行階梯化費率,基于公平原則合理制定退換票規則并向消費者公示,保證消費者在購票前充分知情和主動確認。如果推出“不退不換”的門票,應當同時推出可退換門票,并且設置合理價格供消費者自主選擇和公平交易。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加強對演出票務市場的監管,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演出票務監管服務平臺,實時監控演出票的來源和流向,推動演出票務交易公開透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近年來成為不少商家宣傳和營銷的渠道,該領域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短視頻“低價引流”。部分經營者通過在短視頻平臺發布超低價宣傳廣告,誘導消費者到店消費,隨后以各種名義收取高額費用,并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等。二是直播間銷售珠寶騙局屢現,如商家利用直播銷售無法現場查看、消費者決策時間短等特點,刻意制造商品稀缺和搶購緊迫的氛圍,誘導消費者陷入“賭石”騙局,上當者多為中老年人。三是直播間隨意虛構、夸大商品原價,如商家事先在大型電商平臺發布同款商品鏈接并標注超高價格,等待直播時比價,甚至有主播編造原價,制造商品“超值”的假象,欺詐消費者。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于2022年4月14日公布的《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第十九條規定了經營者不得實施的價格欺詐行為,其中包括:通過虛假折價、減價或者價格比較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時,使用欺騙性、誤導性的語言、文字、數字、圖片或者視頻等標示價格以及其他價格信息。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若經營者實施了上述行為,不僅要承擔“退一賠三”的民事責任,還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中消協表示,建議相關部門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技術,加強對直播帶貨、短視頻平臺商家的監督管理。有關平臺也應當主動補齊在落實主體責任和對平臺內商家約束管控方面的短板,不斷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和獲得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