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隨著上市銀行2023年半年度報告陸續披露,銀行業的共同處境及其對經濟轉型的思考和行動“水落石出”。
共同處境是,在經濟增長動力切換背景下,銀行客戶資產負債表從“擴表”轉向“調表”,這些趨勢性變化無疑直接影響了銀行業的發展,既帶來新挑戰,也帶來新機遇。
在響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下,各家上市銀行響應政策號召紛紛進行“讓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短期內,銀行普遍面臨營收增速放緩、息差收窄的經營壓力。
盡管如此,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銀行,營收和利潤增速仍然表現強勁。其中,近20家A股上市城農商行的凈利潤增速超過10%,更有江蘇銀行(600919)、杭州銀行(600926)、成都銀行(601838)、蘇州銀行(002966)、常熟銀行(601128)、無錫銀行(600908)的凈利潤同比增速超過了20%。中小銀行“亮眼”的業績,直接展現了其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的活躍程度。
資產質量方面,上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基本穩定,雖然房地產行業不良率有所上升,但多數上市銀行實現不良率整體下降,更有超過1/3的上市銀行不良率低于1%。
商業銀行半年報中呈現的資金流向,表明了它們處于尋找經濟新動能的前線,助力著經濟活力的進一步釋放。
從資金投向行業看,半年報顯示,上市銀行的信貸資源多聚焦于先進制造、基建、綠色環保等重點領域。其中,不少銀行在新興產業貸款、綠色貸款、制造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涉農貸款的增速上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比如,農業銀行(601288)截至6月末的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較上年末增加3489億元,增速達45%;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突破1.8萬億元,增速超40%。再如,江蘇銀行截至6月末人行統計口徑的綠色信貸余額為2846億元,較上年末的增速高達41%。
在信貸投放區域上,很多全國性商業銀行加大了對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的資源傾斜,積極落實重大區域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例如,中國建設銀行上半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公司類貸款新增占該行貸款新增的比重超50%。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業的財報透露著中國經濟的脈動。不少銀行在其半年報中表示,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宏觀調控、各項積極政策支持下,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多,涌現的新產業(300832)、新業態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可以預期,未來銀行業將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背景下,穩中提質,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