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酒協發布“中國酒類產業知識產權報告”。在報告中,公開了中國酒類產業知識產權調查結果,總結中國酒類產業知識產權現狀,并對更好推動酒類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建議。現摘取報告中關于近三年商標保護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報告顯示,相較于普通白酒企業,頭部名酒企業面臨商標侵權更嚴重。
在2020年至2022年的統計中,茅臺、五糧液、汾酒、瀘州老窖、劍南春、古井貢等一線名酒企業的商標保護案件高居榜首。
(資料圖)
細分到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又各有側重:
在行政保護方面,2021年的行政處罰案件要遠高于2020年及2022年。
酒類產業因遭遇知識產權侵權而被施以行政處罰的案件,2020年共442件,2021年共805件,2022年共532件。
茅臺、劍南春、汾酒、西鳳等酒企在2020-2023年遭遇侵犯商標權的案件數量,與三年行業商標侵權案件總體的數據趨勢基本保持一致。
五糧液、郎酒則表現的與趨勢不同,這些企業在2022年的案件數量明顯高于前兩年,這與企業在2022年加大對自身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關。
在民事保護方面,酒類產業相關民事侵權案件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
2020年,酒類相關民事侵權案共計2144起,2021年共1214起,2022年共270起。
報告認為,民事訴訟案件呈斷崖式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影響,侵權案的受理和審理數量都大幅下降;此外由于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很多以侵權為業的小企業陷入經營困難,侵權現象相對減少;再加上酒類大企業降本增效,對主動維權的意愿相較之前減弱。
在頭部企業中,瀘州老窖、古井貢、劍南春啟動的民事訴訟案數量較多,說明這些企業被侵權的特點,更傾向于采用民事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
在刑事保護方面,刑事案件數量也呈現逐年下降且幅度較大的趨勢。
2020年,公訴機關提起公訴共1523起,2021年下降至520起,2022年共81起。
頭部企業中,五糧液、茅臺、劍南春、瀘州老窖和古井貢對侵權行為采取了更多刑事保護,這也證明頭部名酒企業面臨的侵權行為相對更嚴重。
在酒企提高維權意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商標維權仍面臨較大困難。
首先,侵權行為日漸具有隱蔽性,查處難度加大。在一些注冊商標侵權案件中,侵權產品不在門市柜臺銷售,以電話訂貨、酒席制定送達的方式配送,租用民住房作生產、儲存窩點,對摸排運輸軌跡、資金流向及生產窩點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其次,行政處罰力度和民事賠償數額目前仍然偏低,不能起到震懾作用。不過,近年來在司法實踐中,民事訴訟中已有企業積極主張懲罰性賠償,打擊惡意侵權人,越來越多得到了法院支持。
加上互聯網一直是侵權高發區域,隨著新興直播平臺帶貨等形式的出現,網絡侵權出現新變化,也增加了網絡維權的難度。
最后,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跨區域、鏈條化、產業化的特點明顯,在這一類案件中,侵權人組織嚴密,分工明確,不僅涉及區域廣,手段也極其隱蔽,加上刑事案件入刑較為嚴苛,造成大量侵權案難以入刑,對權利人尤其是名酒權利人的維權不利。
來源:酒度V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