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訪問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結結實實挨了華為一記耳光,美國舉全國之力制裁的華為,竟然在3年時間里實現了反敗為勝。
雷蒙多見證華為Mate60誕生
雷蒙多于8月27日到8月30日展開了為期4天的訪華行程。她也是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之后第4位訪華的美國高官,同樣也是最后一位。而在她訪華期間,突然收到一份毫無征兆的“禮物”,那就是華為Mate60的上市。
(相關資料圖)
【華為Mate60發布,搭載麒麟芯片】
華為Mate60上市,說它毫無征兆是有道理的,因為它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不管是粉絲還是路人都沒能料到,此前一點沒有透露出風聲。而且,此次發布的60,最大的亮點是,其處理器使用了華為自行研制、中芯國際代工生產的7nm產品,支持5G網絡。
這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信號,標志著在美國的極限封鎖下,中國僅用時3年就有了自己研發、批量生產高端芯片的能力,也意味著美國以全球霸主的實力封鎖圍堵一家中國民營企業的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之所以華為選擇在雷蒙多訪華之際公布這一消息,無疑是想讓雷蒙多親眼看到華為崛起的一幕,這才是所謂的“殺人誅心”。
3年前,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開始了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且美國不光自己要禁華為,還要聯合盟友一起禁。華為被迫無奈只能轉變銷售市場,從美西方等先進國家撤出。但美國的招數又來了,將華為列入“黑名單”,不允許華為從美國公司購買芯片、軟件等,以達成徹底封殺華為的目標。對此華為一方面加大研發,另一方面切換供應鏈。眼看打擊不到華為,美國使出了“終極招數”,禁止全球所有的芯片廠商,只要使用了美國的技術和設備的芯片廠商,就不能向華為出售芯片,除非獲得了許可證。
接二連三的打擊下,華為只剩最后一條路可走——從零開始,自主研發。華為Mate的攜國產5G芯片的亮相,便是華為絕地反擊獲勝后最好的證明。
對此,商務部梅新育拋出一張圖,圖的背景是華為Mate60,旁邊是面帶微笑的雷蒙多女士,配字寫著“我是雷蒙多,這一次,我為華為代言”。
【雷蒙多為華為代言】
雷蒙多走了,成果有,分歧也有
目前,雷蒙多已經離開中國,但想必已將華為的“禮物”深深刻在心里。如同2011年美國奧巴馬總統的防長羅伯特·蓋茨訪華期間見證了殲20首飛一般,讓他感到“深深的嘲諷”,直到現在都對此耿耿于懷。
此次雷蒙多的訪華之旅,表面上看應邀而來,目的是緩解中美緊張的經貿關系,雙方也確實取得一些成果,比如建立溝通機制,推進人文交流、旅游等等。
但事實上,雷蒙多背后的目的是來向中國“耀武揚威”。中方在美國對華301關稅、半導體政策、雙向投資限制、歧視性補貼、制裁中國企業等方面表達嚴正關切。言外之意是讓美國看著辦,取消這些領域制裁,雙方可以談進一步的合作。可雷蒙多卻一個都沒松口。
雷蒙多強調,美國對華的技術出口管制主要是基于國家安全考慮,而不是其他原因。但她在訪華時不僅提到國家安全,還談到了人權價值觀等。雷蒙多前后矛盾的說法,并不可信。
【雷蒙多訪華出席展會】
此外,雷蒙多強調對華限制是“小院高墻”,即限制的領域是有限的,她說兩國之間99%的貿易與出口限制無關,在這些方面中美經貿合作是可以開展的。但實際卻是,美國對華打壓、制裁范圍很廣,其中有國家安全原因,也有其他。另外,美國有濫用國家安全的傾向,“小院”是假,“院子”很大。
再次,雷蒙多公開闡述美方對華經貿政策的核心,即不尋求“脫鉤”但要“去風險”,也就是既要繼續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又要在一些涉及所謂美國國家安全的尖端科技領域防范遏制中國,如何衡量兩者間的天平,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過去美國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在對華經貿問題上,美國“以限制為主,發展為輔”。他們已將中國當做美國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并以戰略競爭的名義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經貿是其中一個手段。政策如此,雷蒙多不會改變什么。
【美國總統拜登】
中國堅定自主發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還有,雷蒙多在中美合作的領域提到了醫療、美容等,而對美國來說,這些生意在中國多多益善。但是中國能對美國出口什么?雷蒙多沒有想過。
可以說,美國在處理對華經貿中,一個原則就是“我要打壓你時,你必須接受,我要擴大、推動中美經貿關系時,你必須配合響應”。試問一下,美國憑什么覺得中國應該接收這種單方面制定的不平等交易規則?這只能體現出美國的傲慢以及政治上的無知。
拿美國打壓中國“最狠的”芯片領域來說,美國聯合日本、韓國對中國實施制裁,希望遏制中國的科技崛起,結果是加速了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讓中國更堅定走自主研發道路。
【美國半導體工廠】
前段時間,中芯國際宣布,實現了規模產量和小規模試產,并擁有超過1400億顆芯片的產能,這意味著中芯國際能向市場投放1400億顆芯片。中國本來就是芯片需求大國,美國不賣給我們,我們自己產,那么對美國來說,無疑失去了最大客戶,這也是為何美國芯片巨頭紛紛赴華盛頓給中國市場“求情”的原因。沒有中國市場,美國芯片公司連連虧損。
盡管目前我們只能生產中低端芯片,但從0到1這一步,我們才走了幾年,效果很顯著,中芯、華為都是很好的例子。不管未來中美關系如何發展,自主發展這條路我們絕不會再次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