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容桂的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擴大產業布局競得順德大良五沙工業園268畝新地塊。
作為經濟發達的開發先行地,容桂成為中國第一個千億工業大鎮,也書寫著中國制造的鎮域奇跡:一個80平方公里的小島,就孕育出一批知名企業如格蘭仕、科龍、萬和等,“成就”了一個傲視群雄的家電產業大集群。
(相關資料圖)
然而,因為發展得早,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超過70%,近年來空間趨于“飽和”導致一些企業外遷,最終掣肘著地方未來的發展。這成為了容桂的“先發劣勢”和“勝利者桎梏”。在大灣區各地你追我趕的當下,容桂如何破解空間之困,重振千億大鎮的雄風?
困局
土地“拮據” 80平方公里的小島開發強度達77%
“很多企業家跟我們講,容桂最大的問題,一是沒有產業發展空間,二是城市環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很多人會問,容桂開發強度已經超過70%,未來發展的空間在哪里?還有地嗎……”6月9日,容桂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歐勝軍在城市推介會上自揭“家短”。
這在珠三角并不是特例,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的土地開發強度均趨于飽和。回顧其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容桂是中國的先發地區,也是中國鎮域經濟的佼佼者。1978年,容奇大進制衣廠與港商簽訂協議書,成為國內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之一,1987年,容奇港成為順德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貨柜碼頭。還孕育了格蘭仕、科龍、萬和等一批知名企業,成就了傲視群雄的家電產業大集群。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容桂實現了從中國第一個億元鎮到工業產值超千億的鎮的跨越。
容桂經濟騰飛,還繞不開其“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之初,遍布城鄉的村級工業園造就容桂成為了領跑全區的制造業大鎮。原桂洲鎮黨委書記何順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工業要發展上去,居民就在附近建鋅鐵棚廠房,一起搞經濟,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
然而,靠工業“富”起來的容桂,伴隨經濟高速發展很快就面臨土地“拮據”的問題。
放眼容桂,已很難找到大面積的空置用地,緊張的土地儲備已無法滿足容桂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如今,這個面積僅有80平方公里的小島,承載著超過5.8萬家企業和個體戶,開發強度已經達到77%,遠超過國際公認土地開發強度30%的警戒線。
一位研究佛山鎮域經濟的專家這樣分析容桂過去的空間困局:一邊是用地緊張,好項目無法擴產、落地,制造業轉型最大的短板和潛力都指向了工業用地;一邊是土地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或者不是用在工業上,使得有限的土地沒有用在“刀刃”上。
企業出走 沒有梧桐樹,留不住金鳳凰
空間困局的“副作用”也慢慢浮現。
擴大再生產,但容桂無法提供足夠的、連片的土地,使得一些企業有了“遷徙”的想法。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容桂本土企業格蘭仕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1992年,格蘭仕開始從輕紡業轉向家電業;1995年,格蘭仕微波爐在中國市場份額做到了全國領先;1998年已實現微波爐產銷全球第一;到2003年格蘭仕集團銷售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
產能迅速擴大,企業只能選擇更廣闊的空間去發展。2003年,格蘭仕新項目落戶隔壁的中山黃圃,占地近3000畝,是順德總部的約6倍。
出走中山,不是個別現象。有資料顯示,在中山南頭、小欖、黃圃、東鳳等鎮,由于土地資源較豐富、交通便利以及相關政策扶持,讓不少容桂企業把在容桂無法容納的新增產能放在中山,有些地區的容桂企業甚至接近半數。容桂投資中山的企業中,大項目除了格蘭仕中山廠外,還包括中順潔柔、萬和中山廠、奧馬、賽特塑料等,都是國內知名的大型品牌。
一個地方土地緊張,供需矛盾突出必然導致土地價格上漲。這對于傳統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這種非常“吃”土地的企業來說,是不利的。2019年,作為佛山注塑機龍頭企業——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競得順德大良五沙工業園268畝新地塊,進一步擴大產業布局。目前,該工廠已經投產,預計能為注塑機產品線新增年度25億元產值。伊之密制造4.0辦公室總監趙有能表示:“企業發展無非就幾個因素,土地、人才、資本。企業一定是在這三個里面去尋求平衡的,這也跟行業有關。傳統制造業對土地成本更敏感。”同樣,作為汽車配件行業的廣東東亞電器有限公司也對土地成本“敏感”,目前除了容桂總部外,還在順德大良、廣州南沙、武漢設有工廠。“工廠選址主要考慮靠近汽車企業進行就近配套生產,還更關注土地價格,這是我們成本的‘大頭’。”廣東東亞電器有限公司廠長陳妃聰介紹道。
面臨著土地緊張的困局,一些低端的、土地利用低效的企業遷出,實現“騰籠換鳥”,是容桂所“喜聞樂見”的。但容桂方面不愿意看到的一個結果是,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和傳統優勢產業也紛紛加入這場外遷大潮。而這些企業當中,一些還是行業的“隱形冠軍”。如全球創新空氣和水過濾解決方案提供商科德寶阿波羅從容桂搬遷到大良五沙工業區,新工廠建筑面積比舊址擴大近60%,達65000平方米。
土地掣肘,企業外遷,已經擺在了桌面上。直面,是容桂唯一的選擇。
破題
把最寶貴的土地資源留給制造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走的是一條用土地換發展的路子。特別是中國的先發地區,更是以大量土地資源消耗為代價,依靠大規模資源投入實現發展。作為地方發展,容桂如果一直依托物理空間,最終會走到盡頭。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面對空間的困局,容桂早就嘗試著“破題”。2000年,容桂鎮成立不久,容桂就規劃了統一的工業園——容桂高新區,希望把工業集中起來,改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型工業發展模式。2012年,容桂開始積極推動“三舊”改造,提升土地利用率。2018年,順德啟動村級工業園改造。截止2022年,容桂累計完成村級工業園改造面積達2.2萬畝,相當于近五分之一的容桂面積(18.3%)。
在今年年初的容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容桂提出今年要確保工業用地出讓、企業自改面積不少于897畝,并積極引導村集體把留用地調整為工業性質。以保底、補貼、配建商業體等方式推出市場。
2023年6月,更是發布了《容桂街道整體提升規劃研究》,將約1500畝的商住、商業用地調整為產業發展用地,要把最寶貴的土地資源留給制造業。目前,容桂已經“騰出”寶貴的空間:按照規劃,馬岡島擁有6000畝儲備土地,這里的三江六岸將融合生態+科創+城市,打造灣區科創成果轉化地、順德戰新產業核心引擎、南部都會中心的高潮區;大崗山,背山面江,總面積2400多畝,目前是一張白紙,是佛山地區離深圳最近的地方,深中通道和高速通車后,45分鐘可到達深圳前海,是深圳創新成果轉化的理想選擇;還有總面積2300畝的穗香未來城,將重點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制造高地。
亟需拓寬的不止產業空間還有思路“空間”
也許,容桂“騰出”的空間還是有限的。但土地空間有限不只是容桂的問題,是順德乃至佛山和很多一二線城市核心區普遍面臨的問題。佛山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員在與媒體交流時直言,如果地方政府在“破題”時,還盯著土地空間夠不夠的問題,等于把自己繞進死胡同了。
作為全國最早實現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的鎮域,容桂亟須拓寬的不僅是產業空間,還有思路“空間”。未來的產業方向真的還是依靠土地和“物理空間”嗎?也許,答案是否定的。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宇聰在接受南都專訪時曾談到這樣的觀點:“未來的企業和區域競爭力不在于土地資源有多少、廠房有多大,而是能有多少數字資產可以沉淀下來。”
邁入用存量換增量的時代,當城市發展方式從外延擴張式全面轉向內涵提升式,如何對存量空間進行進一步的精益化管理,已經成為先發地區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了。
除此之外,除了容桂“自己”的空間,順德乃至佛山兄弟鎮街之間開放和協同還大有文章可做。有研究鎮域經濟的專家建議,在區域發展空間方面,可以通過做好和周邊兄弟鎮街的對接,拓展容桂的發展腹地。在產業方面,容桂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提升或者產業鏈延伸提升空間,或者引進科技含量高、土地依賴率相對較低的智能制造產業……以上種種,能否成為容桂的“倚天劍”,為容桂的空間困局劈開一條突圍之路?
總監制:戎明昌 劉江濤
監制:劉岸然 謝江濤
統籌:李平 何惠文 關婉靈
執行統籌:路漫漫
編輯統籌:黃亞嵐
采寫:南都記者 路漫漫 胡嘉儀 關婉靈 實習生 郭馨月 胡佳欣
朱潔 王江玥 劉奕含
攝影:南都記者 鄭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