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8月11日訊(記者 黃心怡)今日,華為發布2023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109億元,同比增長3.1%,凈利潤率15.0%。
2022年同期,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016億元,凈利潤率5.0%。由此推算,今年上半年華為凈利潤為466.35億元,同比增長209%。
【資料圖】
對于凈利潤率增長的原因,華為方面稱:一方面是管理水平與運營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公司進行了一定的銷售策略調整和產品結構優化,對利潤產生積極影響。
在具體的業務板塊方面,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收入為1672億元人民幣,終端業務收入為1035億元人民幣。
結合去年上半年財報,終端業務營收增長了22億元,增速為2%。
此外,云計算業務收入為241億元,數字能源業務收入為242億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0億元。
在今年3月底的年報發布會上,華為開始從產業維度披露收入:2022年數字能源收入達508億元,云計算業務收入達453億元,ICT基礎設施業務3540億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21億元。
根據此次公布的業績,上半年數字能源、智能汽車業務達到去年全年收入的47.6%;云計算收入實現了去年全年收入的53.2%。
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稱,華為抓住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發展趨勢,在根技術上壓強投入。2023年上半年,ICT基礎設施業務保持穩健,終端收入實現增長,數字能源和云業務實現良好增長,智能汽車增量部件競爭力持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上午有媒體報道稱,華為有意推動車BU獨立運營,而且正與重慶密切接洽合作事宜。對此,華為回應《科創板日報》: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華為沒有與重慶國資委洽談車BU相關事宜。
今年以來,華為車BU的動向格外引人關注。3月8日,華為生態汽車品牌煥新為HUAWEI問界,華為線下門店的AITO汽車一度貼上了“HUAWEI問界”的logo。
但在3月31日,華為內部發布由任正非簽發的公告,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為5年,并且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嚴格要求,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隨后,問界門店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
從業績增速來看,作為目前少數虧損的業務,華為智能汽車依然面臨較大的壓力。
在今年年初的采訪中,余承東確認了華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為此,華為得先幫車企賣100萬臺車。“2025年盈利目標是我們主動給公司提的,其實還挺有挑戰的。我們努力干,因為現在還在投入期。如果過了100萬銷量,車BU就能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