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香港首家交易所成立
香港證券交易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那時進行股票交易主要是通過面對面議價的形式,并沒有一個固定集中的交易場所。直至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設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股票市場。
1914年,交易所改名
“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更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1921年,第二家交易所成立
香港成立了第二家證券交易所—— 香港股份商會。
1947年,兩家交易所合并
這兩家交易所合并為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
1969年,恒生指數推出
恒生指數于1969年11月24日首次公開發布,基期為1964年7月31日,基期指數定為100。恒生指數是反映香港股票市場表現的重要指標。
1969年至1972年,進入“四會時代”
隨著遠東、金銀、九龍這三家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香港證券市場進入四家交易所并存的“四會時代”。
注:香港四家交易所創立年份為
香港證券交易所 - 1947年3月1日
遠東交易所 - 1969年12月17日
金銀證券交易所 - 1971年3月15日
九龍證券交易所 - 1972年1月5日
1973年-1974年,爆發了香港史上最嚴重的股災
1969年~1972年,香港股市的大牛市長達4年,然而,1973年3月12日開始,港股經歷了一場崩潰式的大幅下跌,股市由1973年3月9日1774. 96點的高峰,滑落至4月底的816. 39點,1973年底再跌至433. 7點。受全球石油危機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1974年香港股市持續下跌,并于12月10日跌至1970年以來的新低150. 11點,調整到1975年才穩定下來,史稱1973年股災。
1976年,股市逐漸復蘇
70年代后段,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政策以及香港經濟急劇起飛,香港股市重回繁榮,恒指至1981年已回升至1820點,刷新歷史新高。
1980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
1973~1974年的股災,充分暴露了香港證券市場四會并存局面所引致的各種弊端。為加強對香港證券市場的統一管理,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于1980年注冊成立。
1986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成立
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合并為香港聯合交易所(簡稱“聯交所”)。同年4月2日,聯交所開業,并開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9月22日,聯交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1987年,華爾街引爆全球股災
1987年香港股災是指1987年10月期間,由紐約華爾街引發的全球股災,到同年12月份才得以企穩,恒生指數在這次股災一共跌去了四成。(由最高點3968.70點一直下跌至1876.18點)
90年代,港股迎來繁榮發展期
90年代,港股在良好的經濟支撐下恒生指數持續走高,從1991年初的3000點左右上漲至1999年底的17000點左右,一路高歌形成長牛。在此期間,恒指曾于1994年與1997年因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沖擊進行過調整修復,1994年由于香港樓市與恒生指數成分股的結構性調整恒指經歷階段調整,1997年的危機則發端于泰國,并迅速蔓延升級為亞洲金融危機波及香港,期間國際炒家索羅斯與香港本土“國家隊”雙方的多空博弈大決戰也導致了香港股市震蕩不止,最終以香港保衛勝利告終,恒指也于1998年9月開始企穩回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突破1997年的16683點的頂峰。
1993年,第一支H股誕生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H股于1993年7月15日上市,成為首間在香港掛牌上市的中國注冊企業,自此拉開了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的序幕。
2000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3月6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成立,簡稱“香港交易所”或“港交所”,全資擁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屬公司,三家機構完成合并。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00388)以介紹形式在聯交所上市。
2005年,建設銀行成為首家在聯交所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選擇香港為其唯一上市地點進行首次公開招股,集資超過710億元,成為當年全球集資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
2006年,香港推出牛熊證,工商銀行成為首家在上海及香港同步發行A+H股的內地公司
2006年香港推出牛熊證,首次在香港上市及交易。同年,工商銀行成為首家在上海及香港同步發行A+H股的內地公司,是當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最高的公司,共集資219億美元。
2007年,恒指站上30000點
2007年10月30日,港股恒生指數達至31958點,創出新高。內地金融機構獲準來港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擴大ODII投資范圍及投資額度....在一連串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港股市值、成交量、單日漲跌幅等多項市場指標屢創新高。
2008年,抗擊全球金融海嘯
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香港經濟急轉直下,恒指從2007年歷史最高峰的31958點跌至2009年2月的11344點。在同樣遭受金融海嘯沖擊的情況下,中央政府迅速采取行動,先后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經濟合作、基礎設施等7個方面共14項措施,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機影響。
2009年,港交所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榮登全球第一
2009年港交所IPO融資金額高達3869億港元,首次超越紐交所勇奪全球股市“集資王”的寶座。此后,港股依然6度摘得全球IPO融資桂冠,分別是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
2010年,港交所首位內地背景的行政總裁任職
港交所迎來有史以來首位內地背景的行政總裁李小加。
2011年,港交所加入“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
巴西證券期貨交易所、俄羅斯MICEX及RTS、BSE(前稱︰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和南非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在南非舉行的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會議上宣布成立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
2012年,港交所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
2012年6月15日,香港交易所以13.88億英鎊成功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簡稱LME)。LME自1877年創立以來一直是全球金屬交易所的翹楚。
2014年,滬港通正式開通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上海和香港兩地的投資者首次可以直接通過當地券商和交易所買賣對方市場上的股票。
2016年,深港通正式開通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開通。深港通的開通標志著內地和香港兩地的二級證券市場首次完成互聯互通。
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8年7月,小米集團赴港上市,成為香港上市機制改革后首家上市的內地公司。
2021年,港股交易印花稅新稅率調整
港股交易印花稅由0.1%上調至0.13%,這也是28年來香港首度上調股票印花稅,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
2022年,港交所設立SPAC上市機制
香港交易所SPAC上市機制于2022年1月1號正式實施,成為繼美國、新加坡之后又一啟用SPAC機制的上市地。3月18日,香港首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AquilaAcquisitionCorporation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回首往昔,港股歷經百年風云變幻,沉淀下來了完善的制度和豐富的經驗,為港股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上強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港股大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