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普時報記者 毛夢囡
今年春節,《流浪地球2》熱映,片中由中國牽頭研發行星發動機項目的情節引發關注。隨后,中核集團發微博喊話:“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在看似天馬行空的科幻構思背后,是腳踏實地、不斷突破的中國科技硬實力。5月29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主辦的“對話青少年 ‘核’創N宇宙”2023年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和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130多位高中生共聚一堂,熱議科普科幻教育話題。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龐曉東在致辭中指出,想象力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也是學習和研究的驅動力,科普科幻創作是激發和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的良好載體和途徑。當下信息技術和教學工具種類繁多,科普科幻教育需要從挖掘青少年的興趣入手,不僅要好看,更要好玩,才能有效調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大國重器和大科學裝置也需要更多的好故事,給青少年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龐曉東寄望各界整合資源,用科普科幻為激發培養青少年和想象力賦能,匯聚科普科幻創作和國際資源,為青少年群體呈現科普科幻、科技發展雙向豐富的精彩成果,鼓勵他們放飛夢想,創造更多可能。
中核集團黨群工作部主任李雄飛在發言中稱,作為全球最大的核工業企業集團之一,中核集團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曾創造一系列中國第一。在我國進入核能高質量積極安全有序發展之際,做好核科普的重要性也愈發鮮明。經過多年實踐,中核集團建設了中國科技館核能展廳、中國核工業科技館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普場館,持續打造“核你在一起”“魅力之光”“N宇宙”等一系列特色科普品牌活動,而“《流浪地球2》效應”證明了“核科幻”也是實現核科普破圈的有效途徑。本次專題論壇也是中核集團在中國科幻大會的首次亮相,從而進一步加強核科學知識普及,激發公眾對核科學的興趣,感知核事業的神圣和核科學的神奇。
“縱觀人類歷史,科技發展始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每一次科技的飛越都為人類帶來了新的視角。”在題為《太空科技與科幻》的演講中,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回顧了航天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幾次感情啟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加加林,在回望地球的瞬間,體會到地面上的名利之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航天員威廉·安德斯第一次拍下“地球上升”的照片,讓人類意識到我們的世界在宇宙中實屬渺小;1995年人類發現第一顆地外行星,帶來了我們該如何與地外文明交往的困惑。吳季認為,當下的太空科幻可以從太空旅游、太空移民、星際航行、系外行星與智慧生命等方向進行設想,而其內核應該是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上,去描寫一種格局更大的文化。
科幻世界雜志社副主編姚海軍則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探討當前青少年閱讀科幻小說的必要性。他表示,信息爆炸時代導致閱讀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用“碎片化閱讀”甚至觀看短視頻來代替傳統閱讀。“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寶貴的‘超能力’,科幻小說力圖展現科學的玄妙和美,正好可以調動、激發讀者的這種能力。”姚海軍說,不僅如此,科幻小說某種程度上屬于冒險小說,并且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邏輯思維。
此外,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中核工程創新中心高級工程師姚鴻帥,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團委書記、“人造太陽”博士科普團團長鄭雪,清華大學在校大學生代表厲海川等也結合各自的工作和學習經歷,分別發表了深入淺出、精彩紛呈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們對科技和科幻的理解。
在“科幻大家談”對話環節,王京春和吳微兩位專家就科學科幻教育、核工業與科幻的關系等現場提問進行了回答。兩位專家向與會青少年講述了保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希望廣大青少年始終懷抱對未知的好奇,學習科學、愛上科學,不斷追求和探索科學的奧秘,培養自身的科技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祖國的未來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未來屬于青少年,青少年屬于未來。論壇上,正式啟動了第四屆“N宇宙·揚帆”核科幻作品征集活動,并發布了活動宣傳片。該活動由中國核學會、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聯合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指導,活動力在持續加強優質內容建設和傳播亮點打造,共赴核科幻之約。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