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據央視新聞報道,由我國科研人員研發的新一代數字地球技術平臺——星圖地球智腦引擎發布。該系統深度融合地球大數據、分析解譯算法與超級計算機,構建起可計算數字地球核心引擎,通過密集型“智能計算”為用戶提供地球數據智能處理、地球信息智能感知、地球場景智能重建能力,并向互聯網用戶開放各類計算能力接口,以便快速構建云上應用,為地球科學研究、遙感行業應用、大眾日常生活等提供高質量的時空內容服務。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就人工智能如何重構數字地球等相關問題專訪了星圖地球智腦引擎背后的科研企業負責人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唐德可。
在唐德可看來,AI大模型技術還未發展起來之前,超級算力的利用率其實并不高,但伴隨著大模型技術的迭代升級,基于全新的遙感大模型等技術對數字地球內核進行升級,將實現空天信息應用從“感知”到“認知”的跨越,助力空天信息觸達大眾,撬動更多遙感衛星產業資源。
(資料圖片)
大模型“重構”數字地球
什么是數字地球?業界有個通俗的解釋,就是把地球裝進超級計算機。在唐德可看來,數字地球是一個代際發展的關系,第一階段為“可視化的地球”,核心是承載空天信息并將其可視化,引入的要素是衛星,第二階段為“可計算的數字地球”,它解決了我們對于整個地球及世界級的大場景要素計算的能力,第三階段則是“智慧的地球”或是“智能的地球”,能與人類進行“無縫交流”解決人類認知的問題。
而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突飛猛進,構建“可計算的數字地球”已按下加速鍵。針對普通計算機難以勝任的多源、大規模的影像數據,及自動化程度低、成本高、解譯效率低等海量衛星遙感數據分析的難題,中科星圖基于首個面向跨模態遙感數據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空天 靈眸”推出了星圖地球智腦引擎。該產品基于自主遙感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地球大數據、分析解譯算法與超級計算機構建的可計算數字地球核心引擎,可真正意義上實現“地球萬物皆可計算”。
唐德可表示,融入大模型技術的星圖地球智腦引擎相當于第二代與第三代數字地球融合發展的版本,也意味著對過去數字地球內核的一次重大升級。
據悉,星圖地球智腦引擎以星圖地球超級計算機為底座,打通星圖超算云網,具備130萬+CPU核,20萬+異構GPU芯片,混合精度算力峰值突破4000+PFlops,1130+PB存儲資源能力;同時實現云計算、智算、超算、存儲四域融合以及統一管理,基于強大的混合時空調度引擎,提供虛擬化、容器、并行計算、深度學習訓練、存儲等多源業務能力,可滿足計算密集型任務的需要。
具體到從業務層面,唐德可表示,基于大模型的星圖地球智腦引擎對于公司而言將具備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大模型的預訓練模式將大大提升開發效率降本增效,二是,基于大模型的泛化能力覆蓋更多的應用場景,拓展新的市場空間,三是基于大模型可以構建全新的應用生態,拓展用戶群體。
生態構建勢在必行
“遙感產業是一個典型的啞鈴型產業,即兩頭重中間輕。”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交易不順暢、邊際成本高、技術難度等因素,海量的遙感衛星數據資源由于中間平臺的缺乏導致下游旺盛的需求難以被匹配,因此打通上下兩端對于發揮遙感衛星數據價值至關重要。
唐德可對此表示認同并坦言,“過去遙感行業是一個比較封閉的行業,主要還是面向政府及特種領域,而在AI大模型技術未發展起來之前,超級算力的利用率其實也不高,但隨著遙感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及市場的擴容,如果現在不能將上下游兩端市場打通,對于行業而言將會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卷。”
因此,作為頭部的遙感技術企業,唐德可表示中科星圖有責任成為整個遙感產業生態建設的鏈接者,這不僅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還需要大量的運營投入。
而在大模型領域,中科星圖聯合空天院研究并突破了面向跨模態遙感數據的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技術,該模型在12個國際遙感標準數據集的平均性能指標達到最高水平,平均泛化準確率在90%以上,已在檢測、識別、分割、三維重建、時空預測、智能生成等典型下游任務中已得到有效驗證,未來將持續在一些典型場景中推開。
大模型的融合也將助力全新應用生態的構建,在唐德可看來,生態的構建將有利于加速打通遙感產業鏈上下游數據與需求的對接,擴展遙感產業的應用邊界。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中科星圖與中科院空天院、中科曙光(603019)、海光信息達成戰略合作,四方將深入生態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在數字地球、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數據分析與應用、算力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強強聯合效應,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為我國數字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大眾市場走深向實
構建可計算數字地球,鏈接真實世界,賦能千行百業,中科星圖表示,數字地球正從行業應用走向大眾應用市場,公司將不斷探索數字消費新生態,激發數字消費新動能。
據悉,為了讓大眾像用水用電一樣使用空天基礎設施,打通空天信息觸達大眾最后一公里。中科星圖規劃了“三步走”,逐步實現數據上云、計算上云和應用上云。
唐德可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伴隨數字經濟浪潮的發展,也給遙感產業和公司帶來了發展機遇。他認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實現數字經濟的兩大重要路徑,但當前不管是在數字的產業化上面以及產業的數字化層面發展仍需不少技術層面的支撐,作為數字經濟產業中的一環,中科星圖具備數據及數據應用的能力,基于數字地球構建的時空底座,將能構建更多的新型智能應用,也將加速數字地球走向大眾市場,賦能千行百業。
而隨著大模型技術的迭代升級,也在助力中科星圖走向更多大眾領域,例如在教育領域,公司經過大半年的建設和研發推出了面向C端和G端的產品,已在教育信息化系統、教育實驗室等場景中開始推廣。唐德可表示,面向C端未來將持續關注能夠形成商業閉環的細分領域場景,通過數字地球賦能的方式獲得垂直領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