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要素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如何解放數據生產力、發揮數據要素提升生產效率的作用、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10月26日,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第七屆萬向區塊鏈全球峰會上分享了個人信息可攜帶權的國際實踐及中國路徑。馬智濤提到,解放數據生產力有三個非常核心的難點需要去攻破:數據安全存儲、數據安全可信傳輸、數據協同生產。
馬智濤強調,在所有類型的數據中,個人數據占比最高,面臨的挑戰也最大。個人數據雖然由個人創建,但很多情況下卻需要在企業之間流轉,責任主體和利益主體不一致,導致個人數據流轉困難。
據了解,11月1日正式生效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首次規定“個人信息可攜帶權”相關內容。馬智濤認為,個人信息可攜帶權的確立,體現將個人信息權利還歸個人的立法思路,賦予個人主動在企業間流轉個人信息的權利。如何運用創新技術探索個人信息可攜帶權的新模式,是關鍵的下一步。
在個人信息可攜帶權被確立的情況下,是否有其他路徑來突破、攻克上述“可信傳輸、安全存儲、協同生產”三大難題?
馬智濤指出,中國新模式應當給用戶選擇存儲方式的權利。同時,還需要解決個人信息驗真、個人權利保障和信任機制的問題,以及個人信息在跨行業多場景下的協作問題。
對此,馬智濤提出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解決思路——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DDTP)。據他介紹,“DDTP模式可以做到完全由個人主導,而且遵循分布式理念,不需要參與機構有事前約定,并且也不需要依賴單一中心機構的推動,能夠實現跨機構、跨場景、跨業態的數據層面合作。”
而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項目恰好驗證了DDTP在個人健康信息領域的可行性。
2020年,與DDTP核心機制相似的場景化方案,就已應用于微眾銀行提供開源技術支持的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項目。該項目讓用戶成為個人信息數據傳輸的核心,自主攜帶申報個人健康信息,通過可驗證數字憑證上鏈,實現數據驗證及健康碼互認互換。截至今年6月,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項目已支持超9500萬人次順利通關。
馬智濤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加上前沿技術的持續發展,有機會推動更多類似于DDTP的標準協議的誕生,構建更多符合公眾聯盟鏈形態的應用,為數據時代構建非常需要、必不可缺的數字新基建。”
對于未來DDTP領域運用的側重點,馬智濤在接受藍鯨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希望是跨行業的通用。前期我們還是會先多交朋友,未來大家互信建立起來之后,可以挖掘更多的場景去建立商業關系。”
微眾銀行科技創新產品部負責人姚輝亞補充道,“以粵澳健康碼為例,我們提供的一是開放創新的理念,二是提供底層技術的支持,包括開源技術。對于DDTP方案,一方面是我們自己使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行業可以一直延續我們開放創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