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AI+教育”的概念逐漸被廣泛接受。
“雙減”政策落地后,轉型成為教培機構的主要任務。相比于賽道的選擇,重金押寶AI的機構并不多,其更像是在角落里悄悄醞釀概念。
在10月25日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人工智能”與“教育”成為被頻繁提及的關鍵詞。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聶小林直言“AI+教育大時代到來”。聚焦教育未來,AI是否是正確的解決思路?AI+教育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藍鯨教育梳理大會中的教育相關話題,嘗試解析技術賦能下,教育的未來圖譜。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因材施教的系統性創新助力“雙減”
人工智能解決重大的歷史命題,已經不再靠單一技術。必須是復雜系統,靠系統性創新。
以教育為例,師生減負、因材施教,要分析孩子的學習情況,對過程性的數據進行評價,知道薄弱環節,從而精準給予指導。這其中涉及到全學科OCR識別、以人推理知識圖譜、多維度學情畫像、語義及視頻理解等一系列的相關技術。而這些技術要在底層拉通,同時必須與管理、教研深度協同,才能達到效果。
目前在合肥,科大訊飛利用人工智能助力“雙減”,形成了較好的應用成效,已使孩子的無效作業時間降低了50%,解決了教育的“既要也要”問題——既要減負,學生成績還要提高。依靠人工智能精準減負,得以實現這個目標。既要老師在課后3:30或者4:30下班、6:00就能回家,又要長期幸福——人工智能幫助老師在批改作業和備課中提高效率,老師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家庭,做到長期的職業幸福。通過人工智能過程性評價,使得沒有考試照樣可以較為精準地分析教學進展,分析孩子的興趣特長和薄弱點。
例如科大訊飛AI學習機,可以在機器上直接作答,作答過程中出現的數據系統都會采集下來,用作后續的學習分析。依據這些答題數據以及知識點體系與課標的要求,給出更精準的學情診斷。并基于發展區理論,為每個孩子提供不同的、更有針對性的學習路徑。學習機能夠制訂始終比孩子高那么一點點,跳起來就夠得著的訓練。
把無效、低效訓練去掉,精準給孩子賦能,這些展現了科大訊飛的核心夢想——打造未來屬于每個人的人工智能、每個孩子的人工智能老師、每個老師的人工智能助教……這一時代正在到來。希望通過科大訊飛的技術創新和平臺開放,跟所有開發者一道實現人工智能的最終夢想:幫助每個人、陪伴每個人,讓每個人都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擁抱新時代的到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頂級人工智能領軍人物僅為美國的20%
中國有大量的青年才俊,但頂級的人工智能領軍人物比較少,只相當于美國的差不多1/5,我們還需要有4/5的頂級人才。
青年人才的長板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教育部從2019年開始到現在,已經設立300多個人工智能專業,對青年人才的培養非常有益處。
除了青年人的培養,我們必須要考慮AI領軍人才怎樣才能培養出來。靠市場,比如靠創新企業、靠獨角獸確實培養出了一批人才,但僅僅靠市場來培養這一條線是不夠的。怎樣在基礎研究方面、算法方面培養,也就是說能夠在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培養人工智能的高級人才,這是今后一段時間必須要重點考慮的;政策措施和配套資金比較關鍵。
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主席伍爾德里奇:AI助推個性化教育
在大多數國家和大多數學校的教室里,只能提供有限范圍的個性化教育。在這一方面,AI可以起到作用。它不僅可以適應班級,還可以適應個人。它可以詳細地了解個人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理解什么(知識點)、不理解什么,教育者可以借此調整課程。
AI在形成個性評估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學生可能會有一個個性化的AI導師,通過AI技術可提供更豐富的環境教育。這將開啟更多可能性:比如自我指導學習,AI可以創建一個教學大綱,專門為個人需求和個人專業知識量身定制,這樣班上的每個學生都有專屬導師為他們創建課程。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因材施教解決方案已進入全國1萬多所學校
教育領域是科大訊飛重要的業務方向,訊飛目前的因材施教產品與解決方案已進入全國1萬多所學校,在給學生減負、個性化作業、為老師提供精準教學解決方案等方面,已得到好評。
當前,教育不僅僅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案。還有體育、音樂等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未來幾年里,科大訊飛每年會拿出一個億的投資扶持基金扶持合作伙伴,希望招募100家合作伙伴共同在教育領域拓展機會。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聶小林:AI+教育的大時代到來
今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大年份。在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時期,我們面臨一系列“既要也要”的期待:既要減少考試,也要評估教學成效;既要強化學校作用,也要緩解教師壓力;既要孩子減負,也要學業提升;既要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要科技強國。回應這些“既要也要”的期待,解決方案在哪里?
其實早在兩年前總書記就指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可以說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應用,是助推因材施教的教育夢想實現、助推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徑。
“雙減”政策發布后,我們圍繞“兩減一增”的核心要求,提出因材施教的總體策略。一方面,我們基于當前已有方案提出了分層作業的增強方案、課堂精準教學的方案;另一方面,我們進一步融通客戶服務的場景,增強了融合五育、強化素質教育的方案體系。圍繞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提質增效、因材施教,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等重大命題。我們與科研院所、產品及應用創新的企業、一線教研人員一起開展產品方案的研發、教學的創新、教育前沿課題的探索,提出開放協作的智慧教育生態體系的構想。
我們提出的第一個發展計劃,是聚焦產學研合作,推動新時代教育與技術融合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我們將開展產學研用的聯動,與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在聯合課題人才培養、聯合實驗室等六大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我們預計未來在三年內投入一個億的科研基金,開展前沿理論與應用的研究。
我們提出的第二個發展計劃,是聚焦綜合方案應用的需求,聚焦客戶、用戶的需求。推動與優秀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增量價值。我們推出“合作伙伴聯合創新計劃”,按照每年1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設立創新孵化投資基金,提供300人以上的技術和市場領域專家,為合作伙伴提供服務。
我們提出的第三個發展計劃,是聚焦教學的核心場景,與一線教師、教研機構合作,推動教學教研共創平臺的建設。目前,我們逐步建立了三個平臺——全國性名校聯盟平臺、區域級教研平臺和教學資源共創平臺。為推動一線應用生態的發展,我們將助力實施教學教研聯盟的公益計劃,推動新增10個區域聯合教研機構、100所名校聯盟新增合作校。并在現有基礎上,推動內容共創平臺新增骨干教研員1萬名。
當前開放協作的智慧教育生態體系,已有較好的實踐成果,“人工智能+教育”的大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