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17日訊(記者 吳昊)市場回暖之下,7月末私募基金規模較上月增加4200.30億元,重回20萬億關口。券商私募托管產品數量也呈現增長,尤其是券商私募托管正在寡頭格局之下,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其一,私募托管業務“三巨頭”間的差距正在慢慢靠近。私募匯APP顯示,截至最新備案公示日8月16日,招商證券、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在托管產品數量環比繼續增長的同時,合計市占率則呈現小幅下滑0.06個百分點至52.44%。其中主要來自招商證券市占率的下降,截至8月16日,招商證券私募托管數量2.76萬只,市占率22.83%,環比減少0.13個百分點,而國泰君安與中信證券的市占率則分別增加0.04個百分點。
(相關資料圖)
其二,持牌中小型券商繼續發力追趕。以長江證券、華福證券、財通證券為代表,截至8月16日,三家券商私募托管產品數量均實現環比增速超過7%。而今年上半年,這三家券商托管產品的增速也同樣領先。
其三,持牌機構名單正在擴容,爭相搶灘托管市場份額。包括今年內已獲證監會批復資格的南京證券、東方財富證券、蘇州銀行、青島銀行、成都銀行在內,目前已有63家機構獲得基金托管資格,除中國結算、證金公司外,還包括29家券商、32家銀行。再算上目前還在排隊申領的12家機構(含7家券商,5家銀行),托管業務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作為機構客戶最重要的三大類需求之一,交易托管是最為基礎的需求。相較于衍生品等集中度更高、護城河更明顯的券商機構業務來說,托管業務的競爭壁壘相對更低,相應的,業務集中度也自然更高。
盡管從競爭格局來看,托管業務的寡頭態勢一時之間仍難撼動,但于中小券商而言,搶下這塊業務牌照并發力布局,將為其填補和完善多元業務拼圖。與此同時,在財富管理轉型之下,可滿足機構客戶多樣化需求的托管業務,將為財富管理拓客引流,并通過協同效應助力券商多種業務發展。從這一點來看,布局托管業務的戰略性意義顯然更大。
“三巨頭”差距正在縮小,中小券商發力追趕
私募匯APP顯示,截至最新備案公示日8月16日,私募基金托管產品達到16.82萬只,環比增長1.6%。
從總體格局上看,券商較銀行而言在托管產品數量上的優勢更加凸顯。截至最新備案公示日8月16日,25家持牌券商正式運作的托管產品只數為8.52萬只,占比達72.14%;27家持牌銀行的托管產品只數為3.29萬只,占比為27.86%。尤其是正式運作的證券投資類私募產品中,97.11%托管在券商。
頭部券商的寡頭格局未變,招商證券、國泰君安、中信證券三家券商仍排在前三,且在市占率上領先優勢依然。截至8月16日,三家券商私募托管產品數總市占率為52.44%,環比微降0.06個百分點。
私募匯APP顯示,截至最新備案公示日8月16日,招商證券私募產品托管數已達2.76萬只,市占率22.83%,但仍然保持遙遙領先的領跑姿勢;國泰君安私募產品托管數1.95萬只,市占率16.09%;中信證券私募產品托管數1.63萬只,市占率13.48%。
“三巨頭”之中,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的環比增速更明顯。與上月相比,國泰君安私募托管產品數增加390只,環比增速2.04%;中信證券私募托管產品數量增加335只,環比增速2.10%。招商證券在高基數之上也較上月增加337只托管產品,環比增速1.23%。
長江證券、華福證券、財通證券繼續發力,環比增速均超過7%。其中,長江證券私募托管產品數439只,較上月增加31只,環比增速7.60%,在25家券商中居首。
長江證券在2021年報中提到,公司依托基金托管業務,搭建以私募客群為主,營銷、運營、交易、風控“四位一體”的機構經紀體系,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機構客戶全生命周期服務,開展專項營銷活動、設立托管專員、升級運營平臺、完善內控體系,打造“托管+”綜合金融服務商和“托管家”智慧運營服務商。
另外,華福證券私募托管產品數494只,較上月增加34只,環比增速7.39%;財通證券私募托管產品數380只,較上月增加25只,環比增速7.04%。
光大證券、萬聯證券的托管產品只數均環比增長超過6%,華鑫證券、華安證券環比增長超過4%。
7月私募基金規模重回20萬億
8月12日,中基協網站披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2022年7月)》。
截至7月末,存續私募基金13.58萬只,存續基金規模重回20萬億關口,達到20.39萬億元,較上月增加4200.30億元,環比增長2.10%。
其中,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8.53萬只,存續規模5.98萬億元,環比增長3.37%;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16萬只,存續規模10.97萬億元,環比增長1.17%;存續創業投資基金1.71萬只,存續規模2.70萬億元,環比增長5.05%。
不過一位資深券商托管業務人士提到,由于中基協僅分別在1月、4月、7月、10月這四個月的月報數據中,體現資金申贖及業績變化帶來的規模變化,而其余月份的規模變化僅體現當月新成立產品和清盤產品帶來的規模變化,“因此不能簡單地觀察環比變化情況,將4月、7月數據對比起來看應更為準確。”
與4月末相比,7月存續私募基金增加4169只,存續規模增長4164億元,增長率為2.09%。其中,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較4月末增加3077只,存續規模增長1891億元,增長率為3.27%;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增加1203只,存續規模增長2762億元,增長率為2.06%。
私募基金產品新備案方面,7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3005只,較上月增加443只;新備案規模677.66億元,較上月增加191.61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218只,占新備案基金數量的73.81%,新備案規模281.86億元,環比增長71.98%;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93只,新備案規模209.29億元;創業投資基金494只,新備案規模186.52億元。
截至7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萬家,較上月減少26家,其中3家由私募基金管理人轉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
具體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9106家,較上月增加10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8萬家,較上月減少33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9家,與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408家,較上月減少3家。
托管牌照擴容增速,12家機構仍在排隊
基金行業快速發展和規模的壯大,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券商和銀行挺進基金托管業務,尤其對于不少中小券商來說,拿下一塊基金托管資格牌照正成為下階段的布局重點。
基金托管等業務資格的申領正成為券商爭先搶灘的熱門牌照之一,也吸引不少中小券商入圍。中基協網站公示,截至目前共有58家機構獲得基金托管資格,除中國結算、證金公司外,還包括27家券商、29家銀行。
另據證監會網站披露,今年內南京證券、東方財富證券等2家券商,以及蘇州銀行、青島銀行、成都銀行等3家銀行已經證監會陸續獲獲批相應資格。近年來,監管層發放該業務資格的速度明顯加快。
與此同時,根據證監會網站于8月12日最新公示的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申請受理及審核情況,目前還有12家機構正在等候排隊申領基金托管資格,包括西部證券、財信證券、第一創業、天風證券、東興證券、湘財證券、東北證券等7家券商,以及5家銀行。值得注意的是,東興證券、湘財證券和東北證券這3家券商均在今年內遞交申請材料并獲受理。
盡管從競爭格局來看,托管業務的寡頭態勢一時之間仍難撼動,但于中小券商而言,搶下這塊業務牌照將為其填補和完善多元業務拼圖,戰略性意義更大。
東北證券表示,在券商全面向財富管理轉型的大背景下,獲得基金托管資質對于優化收入結構,拓展多元化收入來源,實現轉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