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號企業家
一號說:世界級灣區建設,已然起步
這兩天,長三角頗為熱鬧。
(相關資料圖)
8月16、17日連續兩天,開了一場座談會:
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
舉行了一場高層論壇: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
從這兩場活動中,釋放了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深化合作的信息,也發布了一些重要產業的發展成果。
比如,集成電路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超過58%,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的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均已達到約三分之一。
而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關注,那就是三省一市都很在意的太湖流域治理,上游要發展,下游要喝水,而水是跨界的。
太湖流域恰恰就位于長三角核心地區,行政區劃分屬蘇浙滬皖,其中江蘇占52.6%,浙江占32.8%,上海占14.0%,安徽占0.6%。
可以說:
長三角的每個省(市)都要盛一碗太湖水。
湖灣深處有“科技黃金”
圍繞這一頃太湖,各方在協同治理的同時,也在謀劃產業振興,擁有“太湖佳絕處”的無錫就推出了“太湖灣科創帶”這創新一招。
太湖灣科技創新帶以太湖北岸、西岸為依托,向陸地延伸5公里,總面積473平方公里,湖岸線108公里。太湖灣科創帶核心是“一核十園多點”擁湖發展,全面對接長三角一體化,融入和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
“一核”是指聚焦太湖新城,打造無錫產業技術創新的“中樞”和“內核”;“十園”即不同產業園區特色、差異化發展,包括集成電路產業園、傳感網國際創新園、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產業園等、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等。
“多點”,即太湖灣科創帶沿線的21家高校、科研院所,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創新平臺,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太湖實驗室等創新資源點面結合,聯動發展。
有一組數據,足以顯示太湖灣科創帶在無錫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2021年,太湖灣科創帶地區生產總值達4140.49億元,同比增長16.6%,全市占比29.6%;
稅收收入達595.45億元,同比增長10.4%,全市占比32.3%;
實際使用外資達11.8億美元,全市占比31%。
GDP、稅收、實際使用外資三個指標,太湖灣科創帶全市占比差不多都在30%上下,從硬指標上,就能看出太湖灣科創帶的“含金量”。
湖水澎湃“科創浪頭”
科創帶,關鍵還在于“科創”,所以太湖灣科創帶的科技創新指數同樣值得關注。
還是來看一組數據:
2021年,太湖灣科創帶發明專利擁有量總數為19073件,同比增長18.9%,占全市比重51.2%,比上年占比提高了1.7個百分點。
從成果轉換來看,2021年,太湖灣科創帶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44.06億元,占全市比重37.2%。
如果我們再把目光投向無錫全市,大致就能理解太湖灣科創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貢獻值。
同樣以2021年為例,當年無錫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6%、較2012年提高8.5個百分點,而且自2013年起連續9年位居全省第一,無錫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獎均位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方陣。
一個是全市占比過半的發明專利擁有量,一個是全市占比近四成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由此也可以看出,太湖灣科創帶的“含科量”。
科創的背后是創新型企業的數量提升。
2021年,太湖灣科創帶新增236家雛鷹、139家瞪羚和10家準獨角獸企業,分別占全市新增入庫數比重的24.4%、24.6%和23.9%。
資本市場上,“無錫軍團”從來令人高看一眼,一是因為其數量眾多,截至今年8月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07家;二是其質量頗高,藥明康德、華潤微、先導智能、上機數控和卓勝微領銜,在各自領域均屬佼佼者。
其中在太湖灣科創帶,則有卓勝微、力芯微等半導體龍頭,也有費森尤斯卡比華瑞制藥等生物醫藥翹楚,還有無錫振華等產業鏈強鏈、補鏈制造業企業。
位于太湖灣科創帶內的胡埭工業園,有條“上市一條路”陸藕路,全長不過600多米,路兩邊卻誕生了貝斯特、信捷電氣、卓勝微等8家上市公司。
這背后,是太湖灣區域聚集了全市 90%的省部級科研院所、80%的創新型領軍企業、70%的高層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以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為例,依托于清華大學科技和人才優勢,成立十年來該院孵化、培育高科技企業近百家,累計產值超過40億元。
目前,太湖灣科創帶的產業布局既有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的前瞻布局,正在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2021年,太湖灣科創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2%,規上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和規上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分別為1857.37億元和1269.2億元,占全市比重分別為68.7%、70.2%;建成示范智能車間10個,占全市比重25.6%。
正是得益于科創浪潮涌起,太湖灣科創帶才能在長三角的新發展格局中好戲連臺,贏得市場先機。
湖面折射“創新名片”
太湖灣科創帶的一大創新還在于其“科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創新理念,建出創新生態、產業生態、自然生態“新三生聯動”新格局。
產業上有環湖“科創走廊”;科技上有以江南大學、太湖實驗室等基礎科研資源集聚優勢為依托,導入大科學裝置等高能級創新載體;生態上有湖畔“三灣”,分別為梅梁湖灣、貢湖灣和竺山湖灣,依托太湖灣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去年底無錫市推出的《太湖灣科技創新帶國土空間規劃及重點片區城市設計》,提出在太湖灣科創帶472平方公里范圍內,構建“一核三灣,一城十元”的空間結構,按照產城融合的原則,建設環太湖科創引擎和未來都市樣板,世界山水詩意城區典范。
一方面沿湖灣岸線打造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科研聚落及創新核心區,另一方面通過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緊密融合,以高濃度創新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以最優質環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業落地生根,一句話總結太湖灣科創帶修煉秘籍:
好山好水好風光,宜居宜游宜科創
因而,在這一環湖科創帶,我們不僅能看到科創產業新高地,還能發現“大國重器”研發策源地和文創文旅聚集地。
太湖灣科創帶作為無錫國家級創新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多張國家創新名片,如“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大國重器的誕生地均位于此。
近年來,“文旅+”廣受追捧,而太湖灣早已先人一步,將文旅產業打造帶出一個新高度。
禪意小鎮·拈花灣與華萊塢就是無錫太湖灣文旅與數字文化產業的兩張“王牌”。
運營商、集成商、服務商是拈花灣文旅給自己的定位,其業務涵蓋文化旅游項目策劃、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等。近三年來,其累計為國內數十個文旅項目提供服務。
在過去一年,拈花灣文旅實現營收總額12.38億元,同比增長44.5%,實現凈利潤7370萬,景區開發類業務簽約13.43億元,同比增長達120%,并新簽約了無錫、南京、伊犁、臺州、淄博等地。
現實主義題材大劇《人世間》、主旋律大片《長津湖》、《中國機長》、《中國醫生》等耳熟能詳的大制作,大多于太湖灣湖畔的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拍攝制作。
十年過去,華萊塢不但已形成以數字影視為龍頭的數字文化產業,同時在數字經濟、5G時代的大背景下,面向“數字影視、數字文娛、數字傳播、數字教育、數字版權”五大方向,正傾力打造4.0版全球標桿電影產業園區。
數據顯示,2021年園區引入數字影視及數字文化企業293家,其中規模企業115家。全年承接影片拍制298部,影視劇立項485部,同比分別增長14.2%和34.7%。
同時,隨著今年總投資20億元的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三期正式開工,中國電影創作的數字“魔法棒”,也將在這里開啟新的光影世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長三角核心區唯一的湖灣科創帶,太湖灣氣候漸成,逐步營造出“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氛圍,而未來更將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中借勢、蓄力,謀劃科創賽道新篇章,為世界級創新湖區貢獻無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