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如何從“仰望星空”到“腳踏實地”,科研人員一直在追尋最優解。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已給出了屬于自己的答案:建立聯合實驗室,跨界織網、協同創新。自2009年第一批聯合實驗室成立,到如今擁有近200個,合作對象覆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深圳先進院正在走上創新的“蝶變”之路。
本報與深圳先進院今起聯合推出“探訪聯合實驗室”系列報道,希望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解密這支科研“國家隊”的創新密碼。
今年7月,一場跨界會議在深圳舉行。參會雙方分別來自深圳翰宇藥業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學(籌)。一邊是中國第一家多肽藥物上市企業,一邊是合成生物學領域資深科學家,以雙方攜手組建的“合成生物學與多肽藥物聯合研究中心”為紐帶,共同向多肽創新藥研發發起沖鋒。
“此次合作,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為多肽創新藥研發注入全新活力。”近日,翰宇藥業副總裁唐洋明告訴深圳商報記者。
這個聯合中心,正是深圳先進院探索聯合實驗室模式、為產與研搭起溝通橋梁的一個縮影。“聯合實驗室的創新平臺既引導科研方向,也可以解決產業痛點,是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深圳先進院院企合作與創新發展處處長畢亞雷告訴記者。
多肽+合成生物,帶來全新碰撞
此次聯合中心的成立,源于一次偶然。
今年初,翰宇藥業董事長曾少貴與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劉陳立、深理工合成生物學院名譽院長張先恩有一次交流。近年來,合成生物學取得迅速發展,對此早有耳聞的曾少貴覺得這一技術可以推動公司創新藥物的研發;而在深圳先進院看來,翰宇藥業在多肽領域深耕近20年,所積累的平臺、硬件等條件,可以為合成生物提供施展的舞臺。
雙方一拍即合。從前期充分溝通,到4月14日聯合中心正式成立,前后不過幾個月。
唐洋明介紹道,翰宇藥業成立于2003年,目前擁有24個多肽藥物、9個新藥證書、24個臨床批件、58個生產批件,是國內擁有多肽藥物生產批件最多的企業。
而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也可謂風頭正勁。日前,《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布,將合成生物作為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早在2018年,深圳就啟動籌建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深圳先進院牽頭,項目設備總投資近10億元,是合成生物領域全球首個大科學裝置,為該領域在學術研究和轉化應用上提供了工程化平臺。
“在技術研發過程中,翰宇藥業作為產業方,會從臨床需求出發,確定創新藥的具體方向及靶點,聚焦多肽,提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深圳先進院則利用強大的基礎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合成生物的相關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再結合公司創新藥轉化平臺和規模化生產平臺,實現產、學、研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唐洋明表示。
跨界織網,建起近200個聯合實驗室
早在十幾年前,深圳先進院就開始了聯合實驗室的嘗試——2009年4月,深圳先進院與美的集團共建仿真技術聯合實驗室,一項全新的合作模式由此展開。
作為深圳先進院創新組織架構和協同創新合作的“產品”,聯合實驗室建造了一個支撐科研成果在產業化和成果轉化中渡過“死亡之谷”的加速與保障模式,保證創新過程既面向產業需求,又可以低成本利用產業資源“補充知識”,形成“接地氣”的產業共性技術,有效賦能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在項目開始前,讓雙方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家人,在此后的協同創新中,可以暫時放下利益沖突,強化交流、協調預期、動態試錯。”畢亞雷表示,聯合實驗室模式是產研低成本交流與平等合作的典型平臺。
截至目前,深圳先進院累計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近200個,合同額超5億元,到款近3億元。而合作對象從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到創新型中小企業,可謂應有盡有。如今,不僅合作規模比十幾年前跨越了幾個大臺階,合作方式更邁向專業、細分。
比如發展新賽道。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有多年化工產業積累,在和深圳先進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主任喻學鋒團隊成立“碳中和產業創新中心”后,引入該團隊的黑磷、磷基電池材料、氣凝膠等技術,實現了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轉型。
此外,還有產品的賦能升級。深圳先進院與穩健醫療打造的“創面敷料創新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在其現有的醫用敷料技術上,雙方圍繞硼酸鹽生物活性輔料等,對產品功能進一步升級。
“聯合實驗室是企業的一個低成本試錯平臺。”畢亞雷表示,不少企業算過一筆賬,如果要投入一個新的方向,僅靠自身力量,搭建平臺、招募人員,所投入的成本,遠遠高于企業用于聯合實驗室的投入,而且還面臨人員流動等問題。
“蝴蝶模式”,搭起協同創新聯合體
“通過聯合實驗室,促進科學家和企業家在創新全流程中協同交流、同舟共濟,將科研成果推到產業化,是縫合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有效途徑。”院企合作與創新發展處副處長黃小華表示,深圳先進院定位為工研院,始終堅持與企業以共建聯合實驗室等形式開展協同創新,而這一做法與目前國家十一部委發文推動的“大中小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一批協同創新聯合體”的方向不謀而合。
關于協同創新發展,深圳此次發布的《意見》無疑是一大利好。
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了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細分領域和8個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除了合成生物學,深圳先進院還與其中的半導體、智能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大健康、海洋等新興產業,以及腦科學、深海等未來產業都密切相關。
比如,深圳先進院前幾年布局的合成生物和腦科學,都在深圳變成了產業,并在光明等地區開始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認為,大科學時代要進行創新探索,可以借鑒“蝴蝶模式”,即以新型研究型大學為“蝶頭”、以基礎研究機構為“蝶胸”,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為“蝶腹”,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為左右“蝶翅”,跨界整合創新創業,驅動“10—∞”的能級躍升。
在樊建平看來,為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單打獨斗”已難以前行,“跨界織網、協同創新”才是未來趨勢。眾多聯合實驗室,無疑是深圳先進院產學研“蝶變”的見證者與推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