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黃嘉祥 杜蘇敏
【資料圖】
“神農的擴張一直都穩健有序。我們不去‘賭’市場行情,而是把養豬作為事業,注重產業鏈的協同發展與整個企業的穩健性。”神農集團(605296.SH)董事長何祖訓在近期接受調研時表示。
日前,時代周報記者與30多家機構一起前往云南,走進神農集團調研。何祖訓稱,公司在繼續拓展廣西市場的同時,也在布局廣東市場。他表示,未來5年,神農集團爭取達到年出欄生豬500萬頭的水平,未來10年爭取達到年出欄生豬1000萬頭。
神農集團由何祖訓創辦,靠飼料加工起家,業務逐漸擴至生豬全產業鏈,是云南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2021年5月登陸資本市場。上市一年后,隨著新一輪豬周期開啟,神農集團全國化擴張步伐明顯加速。
神農集團8月15日對外宣布,已與溫氏集團簽訂《合作意向協議》,公司將受讓溫氏集團子公司位于廣西崇左的那琴養殖項目、新隆養殖項目、灶瓦養殖項目、逐淥養殖項目及位于云南曲靖的白水養殖項目和相關資產。公司項目組正在廣東積極尋找和洽談合適的養殖項目用地,以期實現養殖業務向廣東延展和落地。
在上一輪“超級豬周期”期間,上市農牧企業開啟一輪擴張競賽,牧原股份(002714.SZ)、溫氏股份((300498.SZ)、新希望(000876.SZ)等巨頭也打入神農集團大本營,前往云南落地養殖項目,而神農集團的擴張相對緩慢。如今,神農集團不僅受讓溫氏的養殖項目,也計劃進軍廣東,加入生豬養殖擴張競賽。
接下來,如何做好風險防范與成本控制,是神農集團擴張面臨的主要考驗。
圖片來源:神農集團官網
加速擴張,沖刺1000萬出欄量
神農集團成立于1999年,經歷數次豬周期起伏。2021年5月上市時,正逢豬周期進入下行通道,公司股價“腰斬”,但在上市農牧企業大幅虧損的2021年,神農集團卻未虧損,這與其擴張節奏有關。
2019年初,市場迎來一輪“超級豬周期”。各大企業紛紛擴產,牧原股份出欄量從2018年的1101.1萬頭,一路猛增至2021年的4026.3萬頭。神農集團規模也在擴增,2018年至2021年,生豬出欄量分別為22.2萬頭、39.8萬頭、41.1萬頭和65萬頭。
云南是各大養豬巨頭的必爭之地,牧原股份、新希望等也紛紛在云南擴張。
神農集團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各大豬企布局云南,云南生豬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云南生豬市場年出欄生豬可以達4000萬頭左右,這也導致云南生豬價格低于其他省份。神農集團在布局時已充分考慮豬場較飼料廠、屠宰廠的運距,以降低運營成本,公司在云南市場仍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豬周期自2021年二季度步入下行通道,豬肉價格開始震蕩下行,年底生豬銷售均價較年初下降約68%。2021年三季度以來,生豬養殖上市企業普遍出現大幅度虧損。神農集團2021年雖未虧損,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5億元,同比減少78.44%。
進入2022年,神農集團出現虧損。神農集團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2年上半年虧損1.15億元-1.41億元。神農集團表示,公司本期凈利潤為負數,主要來自于生豬養殖業務虧損。隨著第二季度豬價逐步回升,公司第二季度單季度實現盈利,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00.55萬元至3500.55萬元。
數據顯示,從今年3月中旬開始,國內22省市生豬平均價格跌到12元/公斤低點后開始反彈,目前價格22元/公斤左右。算下來,豬價5個月漲了10元/公斤,每斤漲了5元。業內人士認為,新一輪豬周期已于今年4月開啟,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初,預計豬價處上行通道,但上漲行情已步入中后期。
豬周期反轉下,神農集團的擴張步伐也逐漸提速。8月8日,國內首個生物安全中心及神農集團陸良豬業營養工廠兩個項目建成,為公司IPO募投項目,投資約2億元。其中,陸良豬業營養工廠完全投產后,可滿足約150萬頭生豬的飼料供應。
一周之后,神農集團宣布,將受讓溫氏集團子公司旗下5個養殖項目,加快布局廣西市場;此外在云南還有2.4萬頭存欄的母豬場準備開建,在廣西還有近2萬到3萬頭的三個母豬場建設計劃。
神農集團對時代周報記者披露,公司與溫氏集團的合作,主要是受讓溫氏集團的項目用地(空地),公司將按神農集團豬場標準、規模等進行規劃和設計,并在完善相關手續后進行豬場的新建。
據規劃,神農集團2022年預計出欄生豬90萬-100萬頭;2023年至2025年的生豬出欄目標分別為150萬頭、200萬頭、300萬頭。未來10年內,神農集團力爭年出欄生豬達到1000萬頭。
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2021年生豬出欄量達到1000萬頭的上市公司,僅有牧原股份、正邦科技(002157.SZ)與溫氏股份。
“擴張的前提是有堅實的基礎,在沒準備好之前是不能盲目擴張的。”神農集團在調研交流中表示,“只要不違背客觀規律做事情,不要以功利心去盲目發展,公司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
神農的“成本平衡術”
何祖訓表示,公司一貫作風是不“賭”行情,踏踏實實落實各項降本增效措施,穩步有序擴張。有了成本優勢以后,生豬價格高時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如生豬價格低迷,也能減少市場行情波動對企業造成的損失。
實際上,豬周期在2021年第三季度步入下行通道之后,行業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各農牧企業將成本競爭作為重要經營策略之一。神農集團養殖事業部總經理頓燦在接受時代周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生豬養殖成本為16元/公斤左右。這與牧原股份的養殖成本基本持平,處行業第一梯隊。反觀已陷入生死一線的正邦科技,該公司2022年一季度生豬養殖成本約20元/公斤。
實際上,云南并不具備生豬養殖的成本優勢。云南不是糧食主產區,也不靠近港口,運輸成本高。成本控制是神農集團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神農集團曾表示,公司通過一系列嚴格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降低豬只在飼養過程中因動物疫病造成的損耗,確保最終生豬出欄的數量與質量,這是公司最核心的成本管控策略。在何祖訓看來,養豬核心競爭力是抵抗疾病的能力,周期中能盈利的都是疾病防控比較好的企業。
“在探索養豬場疫病防治過程中,神農集團嘗試了許多方式,交了許多‘學費’。”頓燦坦言,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健康是豬場最大的成本。
8月8日,神農集團生物安全管理中心正式建成落地,是目前國內首創且規模最大、要求最高的生豬養殖生物安全管理集散點之一,投資2800萬元。頓燦表示,盡管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中心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實際上可為公司節約養殖成本。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提升,重大疫病預防成本會大幅下降,可節省化藥及抗生素等動保費用。
神農集團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公司成本還有下降空間:首先,繼續把豬群健康維持在較高水平,減少養殖過程中因動物疫病造成的損耗,提高養殖效率;其次,隨著后續規模擴大,一些項目滿負荷生產,產能利用率會進一步提升,折舊費用會有下降空間;最后,隨著公司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發展,包括原材料、其他動保產品的采購成本也會下降。
“公司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養殖模式、標準及生物安全防控體系,且養殖管理團隊穩定、經驗豐富,已具備向外擴張、復制的能力。”神農集團稱。
目前,“公司+農戶”的代養模式在市場較為普遍,只是競爭會較以往更加激烈。神農集團“公司+現代化專業農戶”的代養模式出欄量與公司“自繁自養”模式出欄量約各占50%。神農集團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對于神農來說,未來兩種模式都會發展,不會偏向選擇某種養殖模式。公司未來在廣東及其他省市擴張中,將主要以自建豬場模式為主。
截至2022年上半年,神農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為13%,且賬面資金充足。神農集團表示,“未來三年,公司資金能力支撐300萬頭的年出欄目標沒太大問題。”
神農集團認為,飼料、養殖、屠宰等各板塊業務協同發展的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模式,具有抗風險能力強,有利于成本管控的鮮明特點,這是單一業務模式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神農一直在采用且較為成熟的經營模式,因此在未來對外擴張中,依然會延續這一模式。
“我們拒絕投機、賭博,用事業心代替功利心,踏踏實實把豬養好,養殖成績好,效益就會好。用發展的眼光去布局,一定要順應趨勢去發展企業,千萬不要盲目、沖動,才能不斷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神農集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