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8月24日訊(北京 記者 胡家銘)8月24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傳音控股發布2022年中報。財報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1.09億元,同比增加1.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54億元,同比減少4.53%;扣非凈利潤降幅為7.33%。
《科創板日報》記者翻閱歷年財報發現,在2020年中報之后,傳音的現金儲備水平時隔兩年再次跌破80億,為79.18億,而導致該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則是公司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同比再次出現下跌,相比年報數據轉負,與去年同期的-2.5億相比則更低,為-6.62億,跌幅增加近三倍。此外,公司存貨逼近百億,為上市以來最高水平。
(相關資料圖)
這并非傳音一家手機公司如此,在2022年第二季度,多家手機廠商的財報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由于智能手機為“非必需品”,因全球市場消費水平的不同,同款產品有的地方甚至是“奢侈品”。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傳音作為跨國公司,業績下滑并不在意料之外。
從市場反應來看,傳音股價自年初近160元/股跌至8月24日收盤的75.21元/股,已經回調過半。
存貨積壓,交易性金融資產上升
此前,《科創板日報》記者在《“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增速首次下滑:頂點之后,陷入瓶頸|聚焦》一文中提及,非洲由于手機市場特殊,消費水平低,因而傳音能憑借其低廉的價格優勢榮登“非洲手機之王”的寶座,但隨著非洲基建水平的完善,其區域霸主地位日益受到來自蘋果、三星等廠商的挑戰,但年報數據下跌并不明顯。而隨著中報數據的披露,傳音此前并不明顯的危機開始浮出水面。
中報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1.09億元,同比增加1.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54億元,同比減少4.53%;扣非凈利潤為14.36億,降幅7.33%。如果與一季報進行環比可發現,公司經營相比一季度有所改善,但與以前年度動輒營收30%,凈利潤45%的增速相比,傳音的業績仿佛進入了“中年危機”。
業績只是一方面,《科創板日報》記者查閱財報數據發現,公司的貨幣資金,即現金水平在2020年中報后首次跌下80億,為79.18億;同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也飆升至歷年來的高值,為72.7億,近乎一季報44.22億的兩倍。
由此觀之,雖然公司現金及一般等價物的總體水平同比并未出現大變動,其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72億交易性金融資產幾乎全部購買了短期理財產品,由此可看出公司管理層風險意識相比以往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相比以往也出現了顯著惡化。從歷年財報數據來看,公司在2019年之后,歷年中報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8.42億、-4.58億、-2.5億和-6.62億,因此其現金流存在一定的季節因素。但在2022年中報,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金額相較2021年同比再次減少4億,反映公司經營狀況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
類似現象從公司存貨水平也能發現。傳音控股2019年登陸科創板,當年末公司存貨31.35億元,到2020年和2021年末分別為55.52億元和75.79億元,今年上半年末其存貨已上升至95.98億元。
若從營運能力指標來衡量,公司2021年中報時的存貨周轉率為2.61,周轉天數為69天;而2022年時,上述指標分別降至2.09和86天,存貨周轉能力顯然變差。由于手機硬件更新遵從摩爾定律,因此這類電子消費品往往會因為硬件更新而變得落伍,出現貶值,持續積壓則會導致貨值貶值速度加快。
此前4G時代剛剛來臨時,OPPOVIVO還有大量3G手機存貨積壓,險些因此破產,但因渠道建設強勁而化險為夷。而傳音控股的手機硬件由于售價低廉,在先進性上本就不占優勢,若積壓情況日趨嚴重,不排除會出現流動性上的危機。
不過,從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來看,公司2022年中,應收賬款及票據為16.82億元,雖然相比年報增加4億,但占營收比例僅7%,因此出現侵蝕現金流現象的可能性較低,同時也側面反映公司在非洲市場對下級經銷商的議價權較強。
走出非洲的傳音,過得還好嗎?
來自Counterpoint市場監測服務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中東和非洲地區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7.8%至3800萬部,環比下降10%。這是自2020年以來最差的第二季度數據。
同時,傳音控股雖在中報中提及,“上半年,由于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公司在非洲、南亞市場的智能機整體銷量有一定下滑。”但公司并未披露具體的下滑數據。
但從歷史數據來看,傳音控股在非洲地區的市占率雖然牢牢占據首位,但與巔峰時期仍有差距,其一度占據了非洲57%的市場份額。而現在已經開始受到蘋果和三星的挑戰。
因此,傳音選擇轉戰非洲外的新興市場。但從市場數據來看并不如意。2021年,傳音控股在巴基斯坦智能機市場占有率超過40%,2022年上半年降至36.8%;在孟加拉國智能機市場占有率則由去年的20.1%降至19.7%;而在印度,傳音控股智能機市場占有率不僅未能擴大,反而由7.1%降至6.9%,排名第六。
在印度市場份額下滑并非傳音控股一家獨有。事實上,由于當地惡劣的營商環境,多家手機廠商不得不在正常營業之外,再給印度政府“交稅”。
據媒體報道,去年四季度以來,印度各部門開始以各種名義輪番搜查中國手機廠商,措施包括限制員工簽證、查稅、凍結資產、犯罪調查等。暨今年1月被勒令補繳約8800萬美元的進口稅之后,小米印度公司于4月再遭印度執法局查扣7.25億美元現金,查扣理由是向中國不當轉移現金。此外,vivo、OPPO也在今年7月先后遭到印度稅務部門調查,被指控逃稅,涉及金額數十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印度手機市場容量也在縮水。根據Canalys公布的報告,2022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640萬部,與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5%。在前五榜單中,中國手機廠商的份額占比達到67%,但相比于去年74%的同期份額有所下降。“無論是從銷量還是盈利角度來說,今年都是最難一年。”一位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員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雖然征戰南亞流年不利,但傳音控股選擇在此時大舉擴張人才隊伍,并“獎率三軍”,試圖北定中原。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6月末,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為3482人,較上年同期末的2096人增加了1386人,增幅高達66.13%。同時,公司研發人員平均薪酬由去年同期的24.36萬元降至今年的19.27萬元。這也意味著,公司招徠的人才,多為降薪或基礎員工,核心人員不占多數。
而在不久之前披露的《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中,公司擬向激勵對象授予合計1722.85萬股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對象共計932人,占員工總數的5.79%。若按目前股價計算,平均每人至少會分到139萬元。
不過,公司設定的業績考核年度為2023年和2024年兩個會計年度,并不包括2022年。公司對2023年和2024年的營業收入和扣非凈利潤的增速目標值為20%,門檻值為15%。因此,公司選擇此時逆勢擴軍,無疑是押寶了后續兩個會計年度。
一位傳音控股股東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公司股價若想企穩回升,在解決存貨問題的同時,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