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長盈通上市
中部省份,哪塊地方上市公司密度最高?
武漢光谷。
(資料圖)
光谷又稱“東湖高新區”,“東湖開發區”,下轄八個街道、八大產業園區。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
其實熟悉武漢的人,應該對這兩字不算陌生,但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的是,也就是這幾個街道、幾個園區、幾個基地,走出了57家上市公司。
8月23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發布2022年第70次審核會議公告,來自光谷的長盈通IPO順利通過。
此次科創板過會后,長盈通成為今年湖北省第4家科創板審核通過企業,是光谷今年新增的第4家上市公司,也將是光谷第57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相關制度,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要經過“五道關”:申報獲受理、答復問詢、上交所上市委審核、提交證監會注冊、發行上市。長盈通的上市申請于2021年12月23日獲受理,2022年8月23日上會成功通過。
此次長盈通為無聆訊過會,豁免上會答辯環節,“免試”通過科創板上市審核。
要知道,此前長盈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兩個月前的6月23日,科創板上市委突然暫緩了長盈通的審議。
并向公司提出了三方面的詢問:
一、是否有長飛光纖的相關專利技術許可?
二、是否存在聘用長飛光纖離職或退休未滿5年的員工?
三、是否與長飛光纖存在重大法律糾紛,是否存在遭遇長飛光纖索賠的可能,是否影響發行人的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導致發行人不符合信息披露要求,相關風險是否充分披露?
結果時過兩月,一下子來個“免試”通過,著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02
毛利率超同行20個點的隱藏大佬?
長盈通成立于2010年,專業從事光纖陀螺核心器件光纖環及其綜合解決方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致力于開拓以軍用慣性導航領域為主的光纖環及其主要材料特種光纖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
公司的核心產品是應用于光纖陀螺的光纖環及其主要材料保偏光纖,光纖陀螺廣泛應用于重要軍工領域。
前面說了,武漢光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
而長盈通正好是這個基地中的一員。
長盈通此次過會后順利上市,意味著A股將迎來國內“光纖環第一股”。
頂著這個頭銜,長盈通這幾年的業績也算是名副其實。
長盈通實現營收由2019年的1.78億元增至2021年的2.62億元,相應的歸母凈利潤由4660.55萬元增至7658.86億元。
年均復合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業績增長不可謂不快。
更有意思的是長盈通的毛利水平非常之高。
主營業務毛利率則由57.12%增至62.51%。
這個增長與特種光纖業務的毛利率大幅增長不無關系,期間內,其毛利率由58.61%增至74.38%,主要原因是2020年公司特種光纖中的自產光纖推廣銷售取得成效。
縱觀整個行業,長盈通的毛利率是什么水平呢?
大概比同行高20個點左右。
長盈通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57.12%、58.53%和62.51%,高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44.88%、41.70%和42.36%。
從趨勢上看,從高于同行12.24%、16.83%一路走高至超過同行平均值20.15%,同行毛利率穩定在42%上下,浮動不超2個點相背離。
其實公司能夠在近幾年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長,與其所處賽道的關聯性非常緊密。
導航技術,目前已經成熟地應用于手機的各大導航軟件。而手機采用的定位技術屬于衛星定位,只是三大常見定位技術之一。其他定位技術還包括:以激光雷達定位為代表的環境特征匹配定位技術和慣性導航定位技術。
其中,慣性導航是一種不依賴外部導航信息的自主式導航定位技術,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測量線加速度和角速度來解算運載體位置信息并實現定位導航,由于不向外部輻射能量、不依賴于外部信息,因而具備不與外界交互而自主獨立工作的能力。所以,慣性導航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
而長盈通生產的光纖陀螺就是慣性導航要用到的核心部件。
戰術武器、戰略導彈、軍機、艦艇、航天器、火箭等裝備的定位定向系統、姿態航向控制系統、制導導航控制系統等等都要用到這玩意。
近年來其市場規模隨著國防開支的增長而增長。數據顯示,國內光纖陀螺的市場規模由2014年的37.1億元增至2019年的105.2億元,年復合增速高達23.18%,預計2024年將達到257.7億元。
因此可以預見,在國防支出日益提高,對精度武器要求也水漲船高的大環境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增長極有可能也將獲得更大助益,分享到國防軍工快速發展的紅利。
03與最大供應商的愛恨情仇
長盈通這家公司最大的看點,反倒不是什么業務收入、產品線,而是和第一大供應商的關系。
他們的第一大供應商,也是“老東家”,其中交雜著理不清的新仇舊愛,道不盡的愛恨情仇。
長盈通的第一大供應商為長飛光纖,也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其與公司的關系非常不一般,長飛光纖成立于1988年,是我國光纖光纜行業的龍頭企業。
那這兩家公司是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先從實控人來看。
1998年至2010年,長盈通實際控制人皮亞斌曾長期在長飛光纖及其參股公司武漢長光科技有限公司任職,先后從事IT網絡、光纖到戶工程系統設計及營銷管理工作。
再從公司業務來看。
長飛光纖于2003年左右啟動了保偏光纖的項目,承擔了國產自主保偏光纖的研發工作,2006年前后開發出保偏光纖,至2008年部分型號保偏光纖通過下游產品驗證定型。而最初啟動項目之時,對供應商股東性質沒有進行限制的政策逐步收緊,由于下游企業多為軍工企業背景,作為中外合資企業的長飛光纖不再能成為大多數光纖陀螺客戶的合格供應商。
產品研發成功卻無處可賣,面對即將看到曙光實現量產的產品倒在黎明之前,前期龐大的研發成本即將成為沉沒成本,試想換做是誰都不會甘心的。當然,長飛光纖也是一樣,于是乎,發行人便由此于不久后應運而生,而公司名字也理所應當姓“長”,名為盈通。
公司2010年5月成立后,便以放衛星般的速度快速發展,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便攻克了其號稱工藝極其復雜的光纖環研發,更令人吃驚的是其研發的同時、還實現了首批產品銷售。2011年1月,公司再接再厲,光速取得軍工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成為相關客戶的合格供應商。
所以,長盈通成立之初的目的僅為了代銷長飛光纖產品,與科創板設立目的背道而馳。
這也就是為什么,長飛光纖作為長盈通的第一大供應商,居然主動介紹客戶給長盈通,真是中國好供應商嗎?
其實不然,長盈通又是公司原員工創立的,又幫著他們賣貨,兩家關系水乳交融,如膠似漆,當然長飛光纖要照顧著。
但讓人值得玩味的是,上市委員會現場問詢問題。
其中有一個問詢直指長盈通與長飛光纖合作的穩定性,與長飛光纖是否存在重大法律糾紛,是否存在遭遇長飛光纖索賠的可能性,問題甚至精確到了是否存在私自替換長飛光纖保偏光纖產品的情形。
這是因為近年來,兩個好兄弟之間不分你我,親密合作的關系逐漸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一方面,長盈通向產業鏈上游拓展業務,開始自行研發生產保偏光纖。
另一方面,隨著行業政策層面調整,降低了相關市場準入門檻,長飛光纖除通過長盈通銷售保偏光纖外,也逐步增加了通過其他渠道銷售。
同時,長飛光纖還又重啟了下游產業鏈的光纖環生產,長飛光纖與長盈通產品的直接市場競爭未來只會越演越烈。
目前最為顯著的競爭已經體現在了兩者擁有了重疊客戶的情況上。
從曾經親密無間的合作,走到“兄弟鬩墻”,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但這樣從“客戶”做到“競爭對手”的例子,恐怕放在整個A股市場,也找不出幾家來。
然而,我們同樣可以透過長盈通與長飛光纖看到一個事實。
長盈通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其實就是轉售,將長飛光纖的產品成品在無需加工的狀態下直接對外銷售,這不就是“二道販子”嗎?
并且公司是要在以自主創新為主體定位的科創板上市,自己的脖子被卡的死死的,真的有資格上科創板嗎?
當前,長飛光纖已經具備甩開長盈通、直接面對軍工客戶的條件了,而且已經開始實施;長盈通與長飛光纖的合作目前只約定到了2025年。
在此之后完全可以各自飛。真到了那個時候,距離現在其實也就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
長盈通在科創板的未來,恐怕不會太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