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期財報季,外界都在密切關注各家表現。
(資料圖)
如何在新冠反復和行業調整下,尋找新的增長點,是全行業關注的問題。
當行業走到關鍵時刻,該如何破局?
雖然每家企業選擇的路徑不同,但歸根結底,每一個成功破局者,都需要一個正確的方向指引。
01
兩翼:家裝家居
“擒賊先擒王”,這句話就生動刻畫了首領的領導作用。
若是沒有了首領,那么就會瞬間潰不成軍。
為何將領的地位如此重要?
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在戰場上,將軍是戰略的制定者。
一個好的戰略,不是意味著每一場戰役都要全勝,而是具備全局思維,能帶領友軍挺過槍林彈雨,最終登陸諾曼底,為反攻打下基礎。
現代戰爭對戰略的倚重,同樣對企業發展有著重要啟示。
商場如戰爭,中國企業不乏有調整企業戰略,從而渡過行業寒冬,迎來新一輪爆發的例子。
很多信號顯示,“一體兩翼”是貝殼的能找到第二增長曲線的底層密碼。
其中,“一體”是基本盤,指的是房產交易業務;
“兩翼”是動力輪,指的是家裝家居和租賃業務。
從貝殼Q2財報來看,家裝家居業務實現逆市上漲,已初顯爆發力。
根據中國裝修業協會住宅產業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二季度頭部家裝企業產值同比下降21%。
二季度,貝殼家裝家居業務估計實現13.7億元收入,逆市同比增長超過10%,完成簽約合同額接近17億元。
押注家裝家居行業,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分析行業規模和痛點,并基于自身優勢,而做出的全局考慮。
家裝行業空間廣闊,對應萬億級市場。
根據中國裝飾協會數據,2020年家裝市場規模達到2.6萬億元。
根據艾瑞咨詢測算,在上游地產建設和銷售端韌性的支撐下,存量蓋章需求穩步釋放與標準化運營模式加速滲透,2025年家裝行業規模有望達到3.8萬億元。
裝修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筆糊涂賬,處處有坑、步步驚心。
家裝行業歸根結底比拼的是服務,滿足業主截然不同的裝修需求。
因而在此之前,很少有企業把規模做大。
因為他們很難將非標準化的服務,進行系統性管理和運營。
所以,想要在家裝行業做大做強,對企業的文化價值觀運營提出了極高要求。
發力萬億級市場,不是好高騖遠,而是基于房產的自然延伸。
“一體”業務的自然延伸,有兩大利好。
一是,流量入口優勢。
我們什么時候有裝修需求?
買房入住的時候!
70%的裝修需求發生在房屋交易過程中,客源是與房產交易高度綁定。
好不夸張的說,這是在自家的優勢戰場上作戰。
貝殼“一體”業務為家裝業務貢獻約25%以上的合同額。
二是,移植管理運營服務。
家裝和房產本質上都是服務的比拼。
裝修為何是一水的差評?本質上是服務模式導致的。
市場上為了獲客,往往以免費或者低價的設計來哄誘顧客簽單,簽完單后,就立馬顯出原形。
因此,引薦服務的人很重要。對于講究口碑的貝殼經紀人,更愿意給客戶推薦靠譜的裝修服務。
房產交易和裝修是上下游,而裝修和家居是上下游。
如此緊密聯系的上下游,意味著“家裝先行,家居其后”的方針,最合適不過。
以裝修為切入點,獲得流量入口,在進而向家居業務延伸,將家裝和家居串聯起來,形成新的模式壁壘。
02
兩翼:租賃業務
每一個打工人,出社會的第一步,都要面臨租房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租房需求群體在不斷擴大。
據《2021中國城市租住生活藍皮書》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平均2%的增速,在2030年我國住房租賃市場規模將近10萬億,行業進入發展的“黃金十年”。
人口結構性流入和樓市分化,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租房。
在這一點上,國家已經提出了“租購并舉”的頂層設計。
在“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萬套。
海量的住房需求是明擺著的,各家如何吃下這塊蛋糕,只能是各憑本事。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制約租房業務發展的,有兩大因素,一是房源問題,二是服務問題。
截至2022年7月,貝殼省心租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杭州、蘇州、寧波、深圳8個城市服務和在管房源超35000套。
其中,省心租在成都市場發展迅猛,在管房源超過12000套。
說實在的,真正賺錢的是包租公、包租婆,而租房業務是微利行業,是涓涓細流,終匯成滔滔江河。
租房最怕什么?
隨意漲租、虛假房源、押金沒保障、租后不省心......
而“省心租”則是為租戶解決問題,而量身打造的服務。
如何在微利業務,保持優質服務?
我覺得,這不是技巧問題,而是智慧問題。
為何這幾年長租公寓頻頻暴露?
不是因為服務不行,而是心太黑。
拿著租戶和房東的錢,去放貸、去投資、去玩杠杠......
投機取巧只會害人害己,終將被市場淘汰。
貝殼,能通過上一輪暴雷潮中,本身就是做好的佐證,無需多言。
03
一體:房產交易業務
今年以來,無論是從政策面、市場面還是居民購房信心層面,均出現了巨大波動狀態。
行業動蕩之際,貝殼整體優于市場水平。
第二季度全國二手市場GTV同比下降約45%。
而貝殼存量房交易GTV為3,935億元,同比下降40%,二手房交易GTV同比下降約41%。
整體優于大市,凸顯個體在行業調整中的韌性。
行業調整之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幸免。
糾結個體短暫數據,對未來并無多少參考意義。
在我看來,最為核心的是,需要讀懂房地產行業本身的走勢。
中央對房地產的定位、政策才是行業的晴雨表。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對房地產的定位,發生巨大轉變。
今年4月,央行重磅發聲:房地產是實體經濟。
房地產行業,從類金融轉向實體經濟的定性,背后折射的是央行巨大態度轉變,金融政策轉向。
理解了中央對房地產的定性,才能讀懂后續一攬子松綁,才能明白房地產行業是周期性調整。
今年以來,央媽第三次降息,貸款買房利率降至4.3%,創歷史新低。
無論是政策端,還是金融端,中央的意思已經很明顯,地方要對房地產行業松綁。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央提出“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后續各地的松綁,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
干旱已久的土地,終迎來雨季。
蘇州:縮短二手房限售年限,放開購房資格,提高公積金貸款金額;
惠州:降低了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可至20%。
成都:首套房首付比例由30%下調至20%,鼓勵銀行下調貸款利率;
東莞:放松限購區域,降低首付比例;
......
據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已有約70個城市出臺穩樓市舉措,包括放松限購、加大公積金貸款支持、發放契稅補貼、購房補貼、消費券等。
種種信號都已表明,目前只是行業周期調整,政策已然觸底,從嚴調轉向松綁。
04
結語
需要明確的是,房地產行業是階段性波動,絕非衰退。
在這一點上,中央已明確表態: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變局之下,企業如何挺過周期?
優秀的戰略布局,是企業的穿越周期的諾亞方舟。
與其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還不如把眼光放長遠點。
“一體兩翼”正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調整,正處價值重估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