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無銹缽
在一個由存量經濟主導的時代里,“分化”成為了新常態,經濟學家們常用“K型曲線”為這個時代貼上新的標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當下的中國,人們切實地感受到向上與向下兩股力量間的博弈。
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銀行業本身就與經濟周期的變動密切相關,“分化”以一種直觀的表現降臨。圍繞對公與零售、擴張與精耕,聚焦與做散……戰略方向之間的差異已然顯現。
基本面的分化也導致了上市銀行投資價值的分化,關注大型銀行的熱潮褪卻之后,區域性銀行開始成為了市場眼中的投資“遺珠”和優選標的。
區域性銀行,周期背后的“確定樣本”
區域性銀行為什么值得關注,究其根源,就在于這一業態“穿越周期”的特點。
波動的環境下,“確定性”是尋找高價值銀行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關鍵。
相較于金融業務體系龐大的股份制銀行,農商行這樣扎根于土地的銀行在“確定性”方面表現更優:
首先是業績端的確定性,相較于對公業務的激烈競爭,下沉市場和小微客群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此前,申萬宏源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就顯示,江浙一帶的質優小微客戶,并非是“高風險長尾客戶”,而是實打實能帶來正收益的高價值群體。據測算,當前,小微客群融資需求較實際信貸余額仍有超20萬億增量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域性銀行的業務增長依然值得期待。
其次是趨勢上的確定性,區域性銀行的業績表現,往往呈現出“弱周期性”,面對外部風雨巋然不動。這也和它們的增長基因有關,縱觀當前A股市場表現優異的區域性銀行,它們往往深耕以江浙為代表優質地區,沒有風險業務,也沒有不良包袱,只需要依托區域經濟發展和當地強韌的需求,就可以實現穩健增長。
最后則是在風險上的確定性,相較于特色明顯的大中型銀行,區域性銀行在特定金融業務上的依存度相對較小,整體以做散做精為主,業務占比較為平衡,不良率較低,撥備率較高,風險整體可控。
以紫金銀行為例,在一眾區域性銀行的“半年大考”中,紫金銀行交出了一份“穩健向好”的成績單,財報顯示,今年1-6月紫金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1.66億元,同比增長2.64%;歸屬凈利潤8.2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05%。
營收端的優異成績之外,資產質量和風險方面,這一銀行的表現也同樣出色。
截至6月末,紫金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8.52億元,較年初下降1.78億元,降幅8.79%。不良貸款率1.20%,較年初下降0.2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61.56%,較年初上升29.56個百分點。
結合上述宏觀分析和財報數據來看,作為深耕南京多年的區域性銀行代表,紫金銀行無疑是分化時代里兼具“穩定”和“增長”的優選標的之一。
而越過營收表現,這一區域性銀行能夠長期深耕南京,深度融入區域經濟,實現穩健增長,其秘訣, 也離不開對小微客戶和實體經濟的聚焦。
正如中泰證券最新的研報所指出的那樣,紫金銀行深耕南京本土,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服務城鄉”的市場定位,通過渠道下沉深入南京城鎮化進程。業務逐步回歸本源,活力強勁,資產質量穩中向好。
“產品+服務”雙輪驅動,實體經濟如何迎來“源頭活水”?
如果把世界500強巨頭,比作國家商業的臉面的話,那么遍布各線城鎮的中小微企業,就是經濟健康不可或缺的毛細血管。
據《2022中小微企業數字安全報告》顯示,中小微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與60%以上的GDP。同突出的貢獻相比,這一支撐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卻普遍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盡管有著規模優勢,但面對不同區域與需求各異的中小微企業,大中型銀行往往因為 “水土不服”,遠水難以止近渴。而區域銀行因深耕本土,更能做到“量體裁衣”。
不忘農商銀行的本源,在“產品+服務”的雙輪驅動下,紫金銀行在近年來也走出了一條“支農支小支實”的獨特路徑。
財報顯示,截至6月末,紫金銀行普惠型農戶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小微貸款增速分別為11.04%、11.02%,均高于全行貸款增速。
穩健的成績背后,離不開紫金銀行產品、經營與戰略的“三重創新”。
在產品創新上,紫金銀行多元化與綜合化的金融產品精準滿足了“小微”及“三農”的需求,相關創新業務呈現“多點開花”之態。
如在普惠金融業務方面,紫金銀行推出的“金陵惠農小額貸”切實解決了農戶小額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公司業務方面,紫金銀行推出的企業客戶獲客產品“見貸e貸”,基于同業提供的貸款額度,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出授信額度,能提升業務人員陌生拜訪的成功率;而為企業用戶提供“辦公+金融+商旅”的綜合服務平臺“銀企e+”則主要應用于南京市村級賬戶及寧鎮揚地區中小微企業......
圍繞不同客群、不同需求與不同區域,紫金銀行通過產品創新形成了“組合拳”優勢,其綜合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不僅如此,在經營創新上,依托城郊農三區差異化經營戰略,紫金銀行也在不斷持續打造特色專屬的金融服務生態圈。
多年以來,紫金銀行深耕南京本土,堅持做小、做散戰略,“做小做散”的背后其實是“做精做專”。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紫金銀行農郊區網點達到88家,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303家。其中,農郊區網點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農區網點網均存款82082萬元,是城區網均存款的1.79倍。
除了三區差異化所帶來的區域協同效應外,從“金融服務”向“場景服務”的跨越,讓紫金銀行的特色金融服務生態進一步得到了升維。
走出過去以網點或地理位置論“英雄”的單一打法,紫金銀行依托線下135個營業網點、303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318臺自動(存)取款機和線上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直銷銀行、微信銀行,構建起了“家門口的銀行”服務體系。
而在戰略創新上,紫金銀行積極推動大零售轉型工作,重點強化客戶經營,盤活全行資金,通過深耕客戶做大資產、營收,實現客戶和業務的內循環。
在“存款立行”這一基本原則指引下,紫金銀行聚焦核心存款,搶抓強抓負債端穩存增存,穩增長、促轉型。報告期末,儲蓄存款902.66億元,較年初增加118.44億元,增幅15.10%。2018年以來,儲蓄存款保持著較高增長幅度,平均增幅在15%以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紫金銀行這一樣本案例, 不僅見證了區域性銀行的轉型價值,也同樣為金融活水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參考。
“分化時代”下半場,價值體驗如何決定銀行未來?
“分化時代”下半場,什么才是決定銀行下一階段發展的“妙手”?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戶”。
正如《體驗經濟》一書的作者,約瑟夫·派恩所闡述的那樣:
“讓交易成為用戶的記憶,才是一切品牌致勝的關鍵。”
這一點在銀行業中同樣如此,誰能圍繞用戶解決痛點,優化金融體驗,創造社會價值,誰就能鑄就內生增長的不竭動力,將金融業務匯入時代發展的“活水”。
在此基礎上,紫金銀行所走出的,就是一條圍繞體驗變革,深耕助農扶貧、社區場景和鄉村振興的普惠金融之路,這一過程中,用戶的痛點在哪里,金融這只“關鍵抓手”就在哪里。
這一點,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種糧大戶邵名文就深有感悟。步入秋季,他合作社旗下的千畝田野里,黃澄澄的稻谷正閃耀著豐收的喜悅。在電商平臺,以他名字命名的“名文大米”,成為了蘇南地區農業發展的一張燙金名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僅僅在十余年前,邵名文還只是一個面朝黃土的“個體戶”,2005年,從紫金銀行貸了第一筆6000元貸款,以50畝承包田為起點的他,開啟了自己的“三農”事業。今天,他的合作社成員已達110人,承包農田面積達到6200畝,年銷售額數千萬元。
這條扎根鄉村,扎根土地的致富路上,除了汗水,一路相伴的,正是紫金銀行的助力。
邵名文的故事,并不是個例,十余年來,紫金銀行一直與時間同行,呵護每一個“三農”力量,持續開展“小微貸”、“蘇科貸”和“蘇農貸”等銀保合作產品推進工作,加大對“首貸戶”投放力度,截至今年6月末已累計發放117戶、金額2.23億元。
與此同時,紫金銀行還在不斷積極借助銀政合作,加大小額涉農貸款投放,推出“金陵惠農貸”產品,目前產品可覆蓋南京市3000余家經政府認定的新型農業主體,自2016年產品正式對外推出至今年6月末,已累計發放3345戶、金額44.23億元。
從這個角度來說,紫金銀行不僅以體驗引導金融業務創造價值,同樣也以實際行動,積極回應“國家所需”、“鄉鎮所急”和“民心所盼”。
而在此基礎上,身處銀行業的“分化時代”里,紫金銀行不僅通過自身的一系列變革和轉型,找到了存量時代的生存之道,也同樣為區域性銀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樣本。
伴隨著這一樣本的出現,在龍頭銀行占據資本市場的十余年后,區域性銀行,也正在迎來屬于他們的春天。
本文涉及到主要上市公司有$紫金銀行(60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