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有網友反映自己坐高鐵期間提前來例假,但高鐵上買不到衛生巾,最后乘務員幫她找到一個,避免了尷尬。該網友詢問,能不能以后在高鐵上也賣衛生巾?對此,鐵路12306客服表示,他們已經收到并登記了“高鐵售賣衛生巾”相關意見,后續將轉給相關部門決定是否采納。
這個問題,本應當很好解決,不需要費那么多的周折,更不應當引起議論。然而,恰恰是這樣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卻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議,甚至成為輿論關注的話題,確實有點出人意料。
實際上,對高鐵來說,只要不是法律法規明令禁止不能銷售的商品,都應當可以銷售,而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禁忌。考慮到高鐵的空間有限,不可能像商場一樣,什么商品都銷售,可以選擇一些旅客需要的、依靠自身條件又無法解決的商品,自然,也應當包括女性用品。
雖然女性用品具有一定的隱秘性,不像其他商品一樣,不適合在高鐵上公開叫賣。但是,并不能掩蓋它的商品屬性和需求功能。就像網友所反映的那樣,會突然變成一種生理需求,且不得不立即解決。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鐵作為公共交通工具,而且是受歡迎程度極高的交通工具,就應當滿足這部分乘客的特殊需求,而不應當回避,更不應當有什么禁忌。
事實也是,當年電視上首次出現衛生巾廣告時,也是羞羞答答的。中國在1982年引進了第一條衛生巾生產線,直到1990年代衛生巾才逐漸在全國普及開。而我國衛生巾市場進入啟蒙期,是1985年,那就是出現了與衛生巾相關的廣告。不過,第一支廣告也不是衛生巾廣告,而是德國品牌o.b.的棉條推廣。衛生巾廣告真正進入打破禁忌時代,是2010年以后。因此,像衛生巾這樣的女性用品,以廣告的形式真正進入大眾視野,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高鐵上銷售衛生巾”就成了一個話題,一個本不該成為話題、卻最終成為話題的話題。一方面,說明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仍然對衛生巾等女性用品存在一些介意和排擠心理,不能完全接受女性用品在公共場合出現;另一方面,說明公眾的思想在逐步解放,思維在逐步開放,在主動接受衛生巾等女性用品出現在公共場所,包括公共媒介。不然,不會去關注這個話題。那些對這個話題不聞不問者,才有一部分可能是真正不接受這個話題的。
實際上,高鐵上能不能售賣衛生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特殊人群需要的問題,而是對女性能否實現人文關懷的問題。月經對女性的影響有多大,可能只有女性心里清楚。特別有痛經等經歷的女性,就更是不堪回首。如果到了今天,在高鐵上售賣衛生巾都要引起爭議,那只能說對女性的尊重還有一定的距離,對女性的愛護更是差距很大。
一邊說母愛多么偉大,把大海比作母親,把母親比作大海,一邊卻連衛生巾上高鐵都有點不太能夠接受,說明很多人在認知方面是存在比較大的分裂現象的,有點心口不一,沒有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女性。只有多多站在女性一邊看待問題,才不會把高鐵上售賣衛生巾當作一個不能接受的現象,而應當積極支持和呼吁鐵路部門補上這個短板。哪怕很長時間賣不出一包衛生巾,這塊短板也要補上。這就是服務,貼心服務、暖心服務、溫情服務。那些不能接受這項服務的人,可以做這樣一種假設:假如自己突然心臟病發作,高鐵上拿不出一顆速效救心丸,會怎么想?兩者道理是一樣的,將心比心,一切也就都能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