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財聯社上海9月28日(編輯 黃君芝)為了提升充電速度并增加續航里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們近期提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設計。據悉,這一突破的關鍵在于,利用由垂直堆疊層組成的加厚電極使鋰離子更易于移動。
研究人員解釋稱,更厚的電極意味著更高的儲能潛力,因為鋰離子能夠覆蓋更多的面積。而扁平的傳統電極材料層,會迫使鋰離子在進出時來回彎曲,最終拖慢了充電的速度。
他們進一步指出,這項工作旨在尋求可用于未來電動汽車的大功率儲能系統。不過使用非常精細的二維材料堆疊層來制成電池的電極,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
該項研究論文的作者Guihua Yu說,“通常情況下,二維材料被視作高速儲能應用的潛在候選材料,理由是它們只需幾納米厚、就可以快速傳輸電荷。然而,對于基于厚電極設計的下一代高性能電池來說,納米片的重新堆疊可能會導致電荷傳輸的重大瓶頸,導致難以兼顧高能和快速充電。”
有鑒于此,為了實現高能和快充,科學家們想出了一種將電極材料薄層組合到一起的新方法。具體而言,他們通過使用磁場仔細地操縱這些薄層的方向,將它們以垂直、而不是傳統方式來堆疊。如此一來,就創造出了可讓鋰離子更高效通過的“高品質路徑”。
研究論文合著者Zhengyu Ju補充道,“這種電極表現出了優異的電化學性能,部分原因是新設計的獨特架構具有高機械強度、高導電性、以及促進鋰離子傳輸的特性。”
據悉,該團隊所創的電極性能遠遠超過了已實現商業化的電極。與采用水平堆疊電極層的對照組相比,垂直堆疊方案能夠在30分鐘內充滿50%電池容量,遠快于前者的2小時30分鐘。這項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盡管研發工作仍處于早期階段,但研究人員們援引測試結果稱,其厚電極提供了目前為止文獻報道中提到的最佳容量參考數據,他們堅信其技術路線有望讓EV續航達到市售產品的兩倍。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