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0月8日訊(編輯 邱思雨)央視新聞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10月7日21時10分,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采用“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資料圖)
本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41次飛行,也是長征十一號火箭第四次完成海上發射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任務中,長征十一號火箭首次采用了近岸發射方式,選擇在距離海岸僅3公里的海域發射。
據報道,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董曉斌表示,自從首次海上發射成功以來,我國已經交替進行了四次陸上發射,四次海上發射,“長十一”火箭有能力根據衛星的需求來設計具體的發射方式,所以具備常態化的海上發射能力。
相比陸上發射,海上發射是更加安全、經濟的發射方式。
有關安全方面,據報道,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總體副總設計師張鳴指出,海上發射可以選擇不同的發射點,可以讓火箭殘骸安全區選擇更容易些,相對于陸上發射更便捷。
而經濟性方面,海上發射能夠自由選擇火箭發射的緯度。針對不同軌道的衛星,可以選擇最合適的緯度進行發射,從而有效節省燃料,火箭一次能夠攜帶更重或更多衛星進入太空,發射成本進一步降低。
銀河證券指出,海上火箭發射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低傾角小衛星的發射需求,有效填補0至49度傾角的發射空白,能夠滿足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低緯度航天發射需求,同時將牽引我國火箭技術發展,突破海上發射和海上可重復使用火箭回收等技術,進一步提高我國火箭研制和發射技術水平。
此外,本次發射的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衛星,主要用于實時監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性能,開展導航增強及星間激光通信試驗。
有關衛星導航系統方面,近年來北斗的產業化進程提速。據《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4690億元,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日前,百度地圖宣布,正式切換為優先運用北斗系統進行定位,北斗衛星日定位量首次突破1000億次。百度方認為,該進展是北斗應用服務大眾的重要成果之一。
對此,機構普遍認為,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降低了小型商業衛星的發射成本,將加速我國衛星互聯網組網建設進程。隨著北斗衛星導航商用探索持續推進,行業有望迎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