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茅”海天味業在國慶假期陷入“雙標”風波,但它的災難級公關,卻給輿論與資本市場再度澆上熱油。
(資料圖片)
節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海天味業大跌9.35%,收盤報75.08元/股,目前市值3479億元,較節前蒸發超300億,與其最高點的近7000億相比,已蒸發超3000億。
來源:雪球
擁有“廚邦、美味鮮”兩大醬油品牌的中炬高新,10日開盤后股價由漲轉跌。而另一調味品龍頭千禾味業則大漲10%,截至收盤報16.59元/股。
海天味業幾乎帶崩了整個A股食品飲料板塊。截至收盤,該板塊跌幅為4.87%。其中重慶啤酒和海天味業領跌,瀘州老窖、東鵬飲料、涪陵榨菜等多只個股跟跌。
來源:同花順
災難級公關
9月30日,網上多個爆料質疑海天味業“雙標”:國內售賣的海天醬油含食品添加劑,而日本售賣的海天醬油卻零添加。
當天及10月5日,海天味業兩度發聲明否認“雙標”,卻都偏離了重點。一是海天味業強勢表示:針對造謠中傷海天品牌的短視頻賬號,公司己委派律師調查取證。
行業協會也站出來支持,但并未打消消費者疑慮。因為在一張廣為流傳的《醬油質量通則》截圖上,海天味業是起草單位,其疑似存在“既當選手又當裁判”的情形。
二是海天味業“扣帽子”式表示:有人企圖用食品添加劑來誤導消費者,企圖用“雙標”來挑起消費者和中國品牌企業的矛盾對立。
在事件真相并不明朗的情況下,海天味業刻意上升高度,綁架公眾情緒,無異于火上澆油。
10月9日,海天發布第三份聲明,稱無論海內外市場,均有銷售含食品添加劑和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澄清三次,海天終于說到點子上,是因為隔天就要開盤了嗎?但很明顯,二級市場并不買賬。
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本有著理性的認知,只是海天味業傲慢的態度,造成了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雙重變臉。
老板身家縮水700億
海天味業的歷史可追溯至民國時期的佛山古醬園。1955年,佛山25家醬園合并重組后開始實行公私合營,改制后的新醬油廠被命名為“海天醬油廠”。
90年代,海天醬油廠進行國企改制,自此進入發展快車道。2000年,海天味業正式成立,2014年上市,首日市值便達到497億元。
2020年下半年,海天市值突破6000億,排在其前頭的僅有茅臺和五糧液,因此其也被稱為“醬茅”。當初海天味業市值剛超過萬科時,還有投資者調侃:“在二級市場,一瓶醬油貴過一套房”。
市值的飛漲,也將海天味業背后的掌舵者龐康推到臺前。
龐康出生于1956年,1982年從南京師范學院食品機械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海天擔任一名普通技術員,經過多年磨礪后逐漸成為海天的一把手。
賣了半輩子醬油的龐康,公開亮相或對外發表言論的視頻寥寥無幾,卻一直是各大富豪榜上的???。
2022年,龐康以1450億元的財富,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67名,排名超越劉強東、王傳福和宗慶后等知名企業家。
但相較胡潤2021年的排名,龐康下滑21位,財富身家較上一年的2150億減少了700億。
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龐康同樣排位下滑,從2021年的264億美元身家縮水至2022年的196億美元,從57名跌至82名。
雖然現在海天的市值已降至3479億元,但仍超過佛山另外兩家重量級企業:3408億元的美的集團和432億港元的碧桂園。可與同在A股的美的相比,海天卻存在不少泡沫。
海天的資產不到321億,僅為美的集團8%不到。今年上半年,海天收入135億,凈利約34億,同期美的的收入1837億,凈利約160億。海天味業的規模盈利明顯和美的不是一個量級,但市值卻能超越后者。
可以說此次添加劑事件只是一個誘發因素,海天味業的泡沫,也是時候該擠一擠了。
增長放緩,渠道優勢受挑戰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的營收和凈利雖保持增長,但凈利潤1.21%的同比增速,已經降到了近些年的最低點。
來源:企業預警通
2021年年報中,海天味業定下的2022年目標是“計劃實現營收280億元,利潤74.7億元,營收利潤雙12%增長”。
但現在看來,在這樣一場失敗的公關下,估計連海天味業苦心經營的渠道優勢也會受到影響,海天的業績目標恐怕將更難完成了。
早在1998年,龐康就開始打造大學生銷售隊伍。2013年,龐康培訓了一支超過1000人的銷售隊伍,把海天的渠道覆蓋到全國300多個地級市、1000多個縣、33萬個終端營銷網點。
從此海天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力和渠道話語權,以“先款后貨”的方式結算,應收賬款常年為0。
但現在海天的線下渠道也逐漸“觸頂”。上半年海天味業線下渠道實現收入121.52億,增速僅為5.72%,經銷商7147家,較2021年底減少了283家。
雖然海天味業也在發力線上渠道,上半年實現收入5.36億,同比大增113.3%,但收入占比也僅為4.23%,遠不及線下渠道。
近五年來,海天味業每年廣告費用均保持在4.5億到5億之間,還冠名了《誰是寶藏歌手》《吐槽大會》等熱門綜藝,努力打開年輕消費市場,但現在卻因為一場輿論危機,口碑大打折扣。
結語
海天味業作為一家傳統消費品企業,過去更多依賴渠道,缺乏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窗口。當直面這波負面輿情時,海天味業激進、缺乏溫情的處理方式,讓事件走向難以翻轉。
在調味品這一紅海市場,除了同樣上市的千禾味業和中炬高新,海天味業還面臨著未上市的香港李錦記集團、四川中壩、同在廣東大本營的廚邦等一眾競爭者。
在復盤這一次危機公關,做好市值管理的同時,海天味業仍需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標準,做讓公眾放心的良心產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