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財聯社10月22日訊(編輯 魏齊)近日,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氫動吉林”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規劃目標提出,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到120-150萬噸/年,建成加氫站400座,建成改造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煉化、氫冶金產能達到600萬噸,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規模達到7萬輛。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2022年以來,圍繞氫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新型儲能系統建設、交通運輸及工業領域脫碳等方面的作用,國家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其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的政策及規劃,將氫能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發展方向。
3月23日,《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規劃》要求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據光大證券測算,按照2025年目標綠氫制氫量10-20萬噸/年,我國氫氣總需求20-40萬噸/年(來自《2020版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路線圖》)測算,綠電制氫占比將達50%。
氫能制取主要有三種較為成熟的技術路線:(1)基于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重整制氫;(2)以焦爐煤氣、氯堿工業、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為代表的工業副產氣制氫;(3)基于新型清潔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主要分為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生物質制氫、太陽能光解水制氫三種,主要是采用電解水制氫。
可再生能源制氫處于氫能產業鏈的上游,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下游。可再生能源轉化的多余電能通過變流器調壓后進入電解水制氫裝置,在電解槽中進行水電解制氫,制備的氫氣經過提純進入氫氣儲存系統。一部分氣體通過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實現電網側調峰;另一部分氣體通過長管拖車、液氫槽車或者管網運輸等方式進入用能終端或加氫站,氫氣以滿足交通運輸、發電、化工生產及冶金等行業下游氫能消費需求,解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氫能產業發展的區域協調。
據浙商證券測算,結合我國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20億千瓦;206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66億千瓦,以5%-10%配置電解水制氫裝置測算,2030年、2060年可提供約500萬噸、1億噸氫氣(占碳中和氫能需求的77%),支撐我國清潔氫供給結構需求。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處于產業導入初期,PEM電解電堆技術的迭代、系統運行時間的增加、電力成本的降低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與化石能源制氫成本相當,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大規模發展,看好前期布局的相關運營商及設備商。建議關注: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寶豐能源、禾望電氣、林洋能源、金風科技、富瑞特裝、威孚高科。詳見下圖:
東吳證券研報認為,首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發布,對制氫-儲運-加注-應用指明發展目標和著力方向,重點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攻關和規模化應用,加速全產業鏈發展。建議關注:制氫九豐能源、金宏氣體;加注設備冰輪環境、厚普股份;氫燃料電池及整車億華通、泛亞微透、騰龍股份、美錦能源、宇通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