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周一(10月24日),指數早間沖高后震蕩回落,三大股指午后均跌超2%。個股跌多漲少,兩市超3800股飄綠,今日成交8810億元。截止收盤滬指跌2.02%,創業板指跌2.43%。北向資金全天單邊凈賣出179.12億元,單日凈賣出額創歷史新高,近6個交易日連續減倉累計超470億元。港股再度集體走低,主要指數亦大幅下挫。
港股科技ETF(513020)收跌7.70%
下跌原因分析:美相關部門緊縮影響流動性+國內增長影響盈利預期
港股當前資金面情況反映的是市場面臨的“三重壓力”,即美相關部門緊縮影響流動性,國內增長影響盈利預期。8月以來加息預期再度升溫加劇了全球美元流動性收緊、也推動資金從整體新興市場回流發達市場,近期美元走強和主要新興匯率貶值也可以得到印證。
從上市公司經營地域的角度,港股科技股基本面受內地經濟影響很大。當前公共衛生防控反復的風險仍在,影響的廣度尚未減小,房地產政策刺激效果平淡,地產銷售仍然低迷。當前工業生產多數回落;地產銷售再降,指向今年“銀十”可能成色不足;出口運價指數加速下行。
后市展望:
今天披露的三季度當季人均收入總值同比增長3.9%,超出主流的市場預期。超預期的因素在于工業產需的啟動,這一點在7、8月份面臨的爭議較大,但9月份驗證了政策刺激下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復蘇周期。兩個被低估的因素主要是服務業和建筑業,第一即使在公共衛生防控沖擊較大的時期,不少服務業行業也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增速,三季度服務業人均收入總值同比增長3.2%,顯著高于服務業生產指數的增速;第二是對建筑業的低估,有關部門數據顯示三季度建筑業人均收入總值同比增長7.8%,低基數效應和基建投資是主要的支撐。
整體上看,三季度經濟回升明顯,但距離常態增長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四季度宏觀政策將保持增長取向,以支持基建投資提速為代表的財政政策,在引領經濟回升過程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預計四季度人均收入總值增速將進一步向常態增長水平靠攏,重點關注房地產政策調整下樓市能否在年底前后實現趨勢性回暖,以及外需走弱可能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
不過港股市場已經具備幾項優勢,如當前港股市場已跌至數年低點,估值已經處于歷史低位。此外,國內寬松政策下南向資金持續流入,盡管近期港股市場持續承壓,但南下資金依然延續了自年初以來持續穩步流入的態勢,進入10月以來基本保持每日凈流入趨勢。不僅如此,南向資金流入規模近期甚至呈現逆勢加速的勢態。最近一周(10月17-21日)整體流入規模達257億港幣,創下自3月中旬(3月14-18日流入263億港幣)以來最大周度流入規模。具體流向上也成呈現逆勢加倉特征。
?政策角度國內平臺經濟治理趨向回歸常態化,伴隨重點整改案例逐步落地,不確定性明顯緩解。多數平臺企業二季度業績表現超市場預期,部分領域收入韌性較強,行業整體性降本增效明顯。在扎實可行的成本費用控制策略下,本輪中國互聯網行業階段性盈利預期下調有望基本結束,業績周期的拐點有望確立。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定投港股科技ETF(513020),布局目前暫時被低估同時具備高彈性的港股科技板塊。港股科技ETF使用港股通額度,不限額度,同時還是T+0交易,交易優勢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