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正式拉開序幕,經濟低迷下的互聯網消費市場,幾乎變成“批發市場”。以李佳琦為首的頭部主播們紛紛推出“量大優惠”的策略,與此同時,消費者反響則是不要量大要便宜。
就在電商平臺為流量轉化率下跌而苦惱之時,垂直類電商平臺卻不斷跑出藥師幫這類“黑馬”。
(資料圖片)
成立6年后,藥師幫去年以275億元的商品交易總額規模(GMV),成為中國院外醫藥產業最大的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今年IPO闖關港股,以中金公司和高盛為聯席保薦人。
從中國醫療系統“以藥養醫”的歷史來看,在藥品的流通環節,“中間商”分走了大部分利潤。隨著新醫改一系列舉措實施,藥品流通層級逐漸被壓縮,但是——更下沉層面的基層診所、衛生室等依然存在政策短板,供應商與地方藥店間仍存在供應鏈失調問題——藥師幫敏銳察覺到這一痛點,集合下沉市場高度分散的長尾需求,打造出獨特的SKU方案。
但從業務形態來看,藥師幫自營倉尚在沉淀期,未進入釋能階段,短期內仍將面臨醫藥流通市場的“中間”競爭。因此,醫藥供應鏈上的“痛點”,也是藥師幫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
01 賣藥B2B新思路,下沉市場的寵兒
藥師幫的主要業務是連接醫藥產業鏈的上游醫廠,以及下游藥店與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雙方在藥師幫搭建的電商交易平臺進行注冊藥品的交易。總得來說,就是幫小藥店、低級醫療機構買到藥并且買好藥。
中國醫藥市場分為院內與院外兩個板塊。目前為止,院內市場仍是頭部藥企、上游批發商的必爭之地;但隨著處方外流、醫藥分開的大趨勢,以及醫藥改革的不斷深入,院外市場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是醫療分級制度和價格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
不過院外醫藥市場通常較分散,購買力不足但患者需求旺盛,經常導致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出現。此時,因為大型藥企難以滿足小規模零散買家的需求,加上基層醫療的流通層級多、交易成本高,就為藥師幫這類互聯網電商平臺提供機會。
藥師幫近年收入增長迅猛,由2019年約32.5億元大升至2021年的100.9億元,年均增速達76.2%。根據該公司招股書引述的報告,中國院外醫藥流通的數字化仍處于早期階段,市場規模預計于2026年將達3,213億元,從2021年起,5年間的復合增長率為16.7%。
從2019年起,藥師幫開始發展自營業務,通過自采藥品、自建倉庫直接向下游藥店進行分銷,并提供送貨服務,跨省配送服務可實現39小時到城市、50小時到鄉鎮,2021年的自營業務GMV為105億元。
可以說,藥師幫在院外醫藥流通市場已經成為頭部玩家。據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藥店數目約56萬家,其中近80%為中小型連鎖和單體藥店。截至去年底,藥師幫的電商交易平臺已涵蓋30.5萬家下游藥店及13萬家基層醫療機構,月均活躍買家達到25.6萬,可說已經打下全國藥店的“半壁江山”。
02 “痛點”也是“硬骨頭”,轉型需要時間沉淀
事情左右兩面性。在成功闖關、業績數據兩眼的背面,藥師幫與大部分登陸港股的互聯網醫藥平臺一樣,處于虧損狀態。
雖然藥師幫的自營業務迅速擴充,去年收入達95.9億元,但由于公司向供貨商采購藥品的成本較高,與主營B2C業務的醫藥電商相比,占據B2B賽道的藥師幫盈利能力明顯偏低,該業務毛利率僅5.2%。因此,雖然這部分業務去年占公司收入達96%,但相關毛利只占整體一半。
一方面,這是互聯網電商的普遍問題:增收不增利。與大多數醫藥電商平臺一樣,藥師幫收入來源是根據賣家銷售額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傭金,但由于抽取傭金的比例有限,藥師幫去年整體毛利率只得9.1%,遠低于同業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的20%以上。
另一方面,作為“中間商”,藥師幫容易被藥企視為“亂價”者遭到抵制。藥師幫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把控線上產品交易價格、平衡線下批發商的渠道利益,成功撕開了醫藥行業的“價格墻”。然而,從藥企角度而言,藥師幫更像是突然闖入的“破壞者”,遭到藥企抵制也是可以預測的。
所以,隨著規模不斷擴張,藥師幫也不滿足于“中間商”賺差價。2019年,藥師幫自主開發了履約系統,通過建設自營倉,對采購、倉儲、配送以及營運資金等多個環節進行統一的集中式數字化管理。
自營倉儲曾是京東曾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但眾所周知,重資產商業模式有風險。截至2021年底,藥師幫在全國18個城市累計建立了19個智能倉庫,并與超過7000家分銷商展開業務合作。同時還為了開拓市場,投入大量資金對藥店客戶進行補貼,以穩定平臺的流量增長。
可想而知,面對互聯網競爭的加劇和實體經濟增長的緩慢,藥師幫咬住醫藥供應鏈下沉市場供需問題的痛點,是否能良好消化、轉化變現,仍舊道阻且長。
作者|言非
文章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