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銀行業也不單單是最初的在網點辦好業務即可的單一服務模式,還要接受數字化時代各種服務模式的挑戰。商業銀行需要在數字化浪潮中站穩業務發展的腳跟,加快數字化、信息化轉型。
智慧場景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下,由人物、事件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情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生活中很多場景融入了多重金融與非金融特征,這就是所謂的智慧場景。目前,農業銀行常見的智慧場景有:智慧校園、智慧社區、智慧政務、智慧物業、智慧景區、智慧廠區、智慧出行等十大智慧場景。這些場景就是通過網絡形式將實體場景金融化,更加貼切經濟發展所需的各種服務體驗,消費者以及客戶也會在這些場景中獲得更多的增值服務。
智慧場景的靈活運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使產品經理加大研發力度,這是為了匹配優化智慧場景的需求。在大數據運用智慧場景的前提下,會不斷強化公私聯動、團隊合作,共同服務于消費者。其中也會研發嵌入新興發展的數字貨幣、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聲控智能等技術應用,以及嵌入普惠金融的信貸產品,網金條線的貨幣金融產品、信用卡產品加強了銀行的獲客、活客、挽客等。
為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提升服務能力,筆者認為,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強化隊伍建設,打造專業能力強的數字化團隊。集齊科技崗位、零售崗位、網金崗位等相結合融合創新。有專門營銷的專員對接大型企業、工廠、學校、醫院等人群出現且需要金融場景的地方,研究每個地方所對應需求點,做到專業、專一性。提高數字化團隊的管理方案對于合作的智慧場景的企業嚴格審核雙方合作協議,根據各自的權利與業務,支行要對數字團隊管理的智慧場景獲客率提出明確要求,數字團隊把后續的任務分發到各個基層網點共同打造提高場景服務的效率。目前有很多是通過數據分析才能挖掘潛在客戶群體以及客戶的需求,需要注意對數據進行精細化的管理。比如對數據庫中的大量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優化并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形成正確的數據。
在提升隊伍力量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打磨核心技術,凸顯非金融場景賣點。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客戶產生了新的非金融服務需求,倒逼銀行為客戶提供智能化服務。銀行必須保證自身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服務方式的不斷進步,將銀行業務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從而實現業務流程和運營管理的數字化賦能,最終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實現銀行經營模式完美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