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業績披露完畢,消費板塊之外咱沒關注,也不能隨便發表意見,但是各大消費龍頭表現真讓人捂臉啊,總結一句話就是:披露完三季報業績,必跌停!
(相關資料圖)
貴州茅臺就不說了,之前漲勢大好的中藥老字號同仁堂,三季報一披露股價就直接被摁在了地上。無獨有偶,乳制品的龍頭伊利股份10月27日晚公布了三季報,前三季度營收938.6億元,同比增長10.42%;凈利潤80.61億元,同比增長1.47%。業績不及預期,28日直接跌停,目前伊利26元/股,估值只有16倍。
相比去年年初的最高股價,大白馬伊利股份股價幾乎腰斬,管理層坐不住了,想用回購來拉升股價以及投資者的信心。那么,回購對股價上漲有用嗎?伊利何時能走出白馬該有的氣勢?這便是飛鯨投研今天研究的焦點。
一、2022年三季報業績最差,增收不增利
從絕對值來看,2018-2022年伊利股份三季報的營業收入、歸屬凈利潤都是逐年增加的,沒有大問題。不過,從相對值來看,伊利的業績增速不穩定,一波三折的。2020年突然全民戴口罩,對企業的打擊猝不及防,伊利在這種情況下營收同比增長7.3%、凈利潤同比增加7%,但不影響股價的上漲,因為那時的市場情緒還算樂觀,且業績下滑是不可抗拒因素。
時間拉回2022年,伊利股份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超過了10%,但凈利潤同比增速創下了近五年來最低水平,所以股價下跌和業績有很大關聯。
可是今年的三季報不一樣,單看第三季度的數據,伊利股份營業收入304億元,同比增速只有6.7%,凈利潤不增反降,單三季度同比下滑26.5%,扣非凈利潤同比減少33%。
首先,凈利潤大幅下滑,股數不變情況下,每股凈利潤下降;其次,伊利最近的市盈率也在不斷下降,估值下滑。目前來看,伊利正面臨著戴維斯雙殺。
二、伊利股份歷史上的三次回購,對股價上漲起作用嗎?
雖然伊利股價2022年以來一直不溫不火,但跌停實屬罕見。所以28日的跌停,讓伊利的管理層感受到了壓力,甚至推出了歷史上第三次回購計劃。
一般而言,很多公司回購股票是因為它們覺得回購是最好的投資,當管理層認為股價暫時低估時很可能發生回購。伊利自1996年上市以來,共實施過三次回購計劃,三次回購的目的都是為了維持股價,挽回投資者的信心。
第一次,2015年,回購金額不超過10億元,回購公告發出之后股價小幅上漲;
第二次,2019年,回購金額53億元至106億元,回購股票主要用于股權激勵,這是利好信號,公告發出之后股價走出長期上漲趨勢;
第三次,2022年10月31日,回購金額10億元到20億元之間,回購的股份會直接注銷,這樣一來股數減少,每股收益有望增加,對公司來說是一個利好。
今天A股反彈,旅游、釀酒、食品飲料板塊表現都不錯,伊利也大漲4%,不知道是市場原因還是回購起作用,伊利能否維持上漲趨勢關鍵在業績。
三、長期來看,股價回升還是要看業績
飛鯨投研之前說過伊利很多次,也算是長期跟蹤的一家企業了。首先,我國的原料奶供不應求,缺口較大,目前原奶自給率不足70%。
對于乳制品企業來說,掌握奶源是重中之重。雖然伊利當前讓需要從上游采購原料奶,但它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規模最大的優質奶源基地和眾多優質牧場的奶企了。最近,上游原奶價格下行,對伊利來說意味著成本下降,有利于釋放業績。
此外,伊利是乳制品行業營收規模最大、市占率(26.5%)最高、品牌最強的企業。股價的下滑應該是暫時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伊利的東風就是業績。疫情的影響肯定是在的,
伊利前三季度的液體奶銷售收入641億元,同比減少0.9%,液體奶是伊利的核心產品。
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四季度的情況,如果銷售數據表現喜人,業績恢復,股價回升也不是問題。
另外,伊利目前處于低估狀態,如果未來業績增長確定,將會迎來每股凈利潤和估值的雙重增長,那時便是戴維斯雙擊了。
總結:
飛鯨投研認為,由于股價大跌以及伊利目前估值較低,管理層回購股票是正確的選擇,確實有利于提升投資者的信心。但市場是否會買賬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大家覺得伊利作為乳制品行業龍頭,估值在多少倍算是合理呢?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討論~
來源:飛鯨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