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因為一則利空公告,“果鏈”白馬歌爾股份股價一字跌停。
11月8日晚間,歌爾股份公告稱,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戶的通知,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公司預計,本次業務變動影響2022年度營業收入不超過33億元,約占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2%。
(資料圖片)
根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的說法,歌爾股份暫時停產的產品可能是9月剛發布并上市的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 Pro 2,停產較可能源于生產問題,而非需求問題。受上述消息影響,11月9日,歌爾股份開盤“一字板”跌停。
雷達財經注意到,歌爾股份屢受砍單傳聞的影響。今年3月29日,市場流傳蘋果將砍單iPhone SE及AirPods,導致歌爾股份大跌7.8%。6月22日,歌爾股份再次閃崩跌停,當時市場盛傳“Meta將削減VR硬件出貨量”。
盡管每次公司都出面辟謠,但傳言總能擾動股價。分析人士指出,背后的原因在于,歌爾股份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較高,失去關鍵客戶對公司業績而言是“不能承受之重”,投資者擔心歌爾股份會成為下一個歐菲光。
另外在消費電子和手機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智能硬件業務成為歌爾股份的重要增長板塊。但從傳統硬件向智能硬件切換能否挽回投資者的信心,目前還不好說。年初至今公司股價累計跌幅已達61.56%,市值蒸發1158.7億元。
突遭“砍單”危機
股價低迷的歌爾股份,再遭利空消息打擊。
根據公告,公司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戶的通知,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目前與該客戶的其他產品項目合作仍在正常開展。
歌爾股份預計,本次業務變動預計影響2022年度營業收入不超過人民幣33億元,約占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2%。該事項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仍在評估中。
從公開信息來看,面對消費電子整體的需求不振,市場原本就對“果鏈”們的業績有著幾分憂慮。
據國際研究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的需求疲軟導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至2.98億部。華泰證券認為,進入四季度,考慮到iPhone 14普通款機型升級不大,后繼需求乏力,四季度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業績存在挑戰。
而歌爾股份此番砍單公告一出,市場普遍認為丟掉的是蘋果的訂單,更是引發各種猜測。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發文稱,歌爾股份暫停生產的產品可能是Apple的AirPodsPro2,立訊精密獨家接下了這部分訂單,并已成為AirPodsPro2獨家組裝廠商。
根據年報披露,歌爾股份的智能聲學整機業務聚焦于與聲學、語音交互、人工智能等技術相關的產品方向,主要產品包括TWS智能無線耳機、有線/無線耳機、智能音箱等。
作為知名“果鏈”企業,歌爾股份早在2010年就進入蘋果供應鏈,為蘋果供應聲學組件、有線耳機等。2018年,歌爾股份為蘋果供應TWS真無線耳機,并成為AirPods全球第二大代工廠。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智能聲學整機收入同比增長3.6%至約198.92億元,但增速遠不及去年同期的25.72%。
目前,除了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的觀點被廣泛引用,也有更多蛛絲馬跡顯示,這次砍單的大客戶可能就是蘋果公司。
比如有人發現,上月末,蘋果曾在官網發起呼吁全球供應鏈2030年前實現脫碳的倡議,在幾家中國供應商名單中,并沒有歌爾股份的身影。
還有消息稱,本周,歌爾股份位于濰坊市主要負責藍牙耳機生產的電聲園內,大量員工正在辦理離職。
對于歌爾股份暫停生產的原因,郭明錤則分析稱,可能是因為生產問題,而非需求問題。但其指出,目前并不清楚,此事件的影響會否擴及歌爾股份的明年Apple訂單或其他Apple產品訂單。
早些時候有市場傳聞稱,蘋果一般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歌爾股份代工的耳機因良率不高,短期訂單才被調整。傳聞還稱,歌爾涉嫌良率造假被發現,被客戶罰款。
面對種種傳言,11月9日,歌爾股份通過媒體回應稱,“踢出果鏈”的說法是謠傳,公司只是應需求暫??蛻粢豢町a品,其余的項目都在正常合作。包括罰款多少億的傳聞,都是不實信息,公司還在評估具體損失,會及時公告。
有分析指出,若加上產線關停、存貨等影響,損失金額或遠高于公布的數據
另外,雖然公司否認了被踢出“果鏈”的說法,但有著歐菲光的前車之鑒,使得公司面臨的風險也不小。
資料顯示,靠生產紅外截止濾光片起家的歐菲光,通過收購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切入到蘋果供應鏈,公司在2017年市值一度攀上近700億的高峰。
2021年3月,歐菲光公告被剔出“果鏈”后,在接下來的二季度凈利潤迅速由盈轉虧。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到2022年第三季度,歐菲光已經連續6個季度錄得虧損。
存貨增高業績承壓
從前三季度數據來看,砍單之前的歌爾股份業績已有承壓跡象。
天眼查顯示,歌爾股份成立于2001年,注冊資本34.16億元,主營精密零組件業務、智能聲學整機業務和智能硬件業務,于2008年5月22日在深交所上市。
2010年的時候,蘋果剛剛發售iPhone 4,彼時歌爾股份就通過了蘋果認證,順利進入了“果鏈”。
隨著iPhone系列手機在全球熱銷,歌爾股份享受到了蘋果手機幾乎所有的供應鏈紅利,經營業績取得了大幅增長。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7年,歌爾股份的營收從26.45億元,增長至255.37億元,凈利潤也由2.67億元增長至21.39億元。
2018年,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4.1%的背景下,當年蘋果還引入了新的聲學器件供應商立訊精密,同期歌爾股份的營收下滑,凈利潤腰斬。
好在2019年,歌爾股份進入Airpods2供應鏈,成為蘋果 Airpods第二大供應商,公司營收也由此恢復增長。至2021年時,其營收規模已是2018年的3倍之多。
然而,高速增長的另一面,是歌爾股份患上了大客戶“依賴癥”。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占了營業收入的86.54%,對最大客戶的銷售額占營收的比例達42.49%。
這也導致市場上一旦有關于公司大客戶訂單變動的消息,就能引起股價的劇烈波動。
根據財報,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741.5億元,同比增長40.5%;歸母凈利潤38.4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第三季度,實現收入305.5億元,同比增長35.8%;歸母凈利潤17.6億元,同比增加10%;扣非歸母凈利潤14.6億元,同比下降8.59%。
對于凈利潤增速放緩的原因,東吳證券認為,系耳機、VR等多款新產品量產初期磨合疊加外部環境帶來的成本壓力。
與此同時,歌爾股份的應收賬款和存貨增長較快。據財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應收賬款高達182.55億,遠超過去年底的118.99億元;同期,歌爾股份的存貨為189.82億元,比去年底的120.82億元增長57.1%。
對于存貨的增加,三季報中稱是由于公司經營規模擴大,存貨儲備增加。但存貨增加也導致了資產減值損失增加,今年1-9月份,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為2.27億元,同比增加464.45%。
另據財聯社,歌爾股份還存在“存貸雙高”的情形,這種情況在此前的大白馬康得新和康美藥業上都曾出現過。
據財報,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為98.65億元,相比去年底增長130%;同期貨幣資金為121.91億元,比去年底增長21.33%。
另外,公司預告2022年全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0.6-47.0億元,同比-5%-10%;扣非歸母凈利潤36.4-40.2億元,同比-5%-5%,系公司智能聲學整機業務盈利略有下降所致。
中泰證券按預告中值測算,第四季度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5.4億元,同比下滑42.5%;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3.5億元,同比下滑57.3%。這也意味著,公司的業績恐將繼續承壓。
智能硬件業務前景如何?
根據年報,歌爾股份的的主營業務包括精密零組件業務、智能聲學整機業務和智能硬件業務三部分。
隨著智能聲學整機業務盈利能力下滑,公司加緊布局智能硬件業務。2019年至2021年,公司智能硬件業務營收比重從24.22%提升至41.94%,上升為第一大營收來源。
公司的智能硬件主要產品包括VR虛擬現實產品、AR增強現實產品、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家用電子游戲機及配件等。
目前,機構紛紛看好VR/AR的長期成長,以及歌爾股份所面臨的機遇。光大證券指出,歌爾股份作為Meta和Pico等廠商VR核心代工商,VR代工市場份額高達70%,先發優勢顯著。
華鑫證券表示,公司在非球面、菲涅爾、Pancake折疊光路等產品方案上都具有成熟的研發制造能力,客戶方面也將持續受益于Pico、Sony、蘋果等大客戶的新品發布。
然而,短期而言,VR設備出貨量卻遠未呈現出現預期中的高增長。維深調研機構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全球VR頭顯出貨量為138萬臺,較去年同比下滑42%;AR頭顯出貨量方面,今年三季度出貨量為9.7萬臺,同比增長29%。
對此,光大證券分析師指出,2022年下半年 VR 產品新一輪迭代周期開啟,目前尚處新舊交替出貨量下降符合預期。
不過自媒體“偲睿洞察”在調查后發現,大眾市場對VR設備的接受度并不高。在閑魚上大批量的VR設備,到手平均不到2個月就被低價轉賣,轉賣理由大多都是過了體驗新鮮期。
9月27日,在青島發布VR設備PICO 4時,字節跳動副總裁楊震原表示,這個產品現在想掙錢是很困難的,“這件事只能著眼于長期來看”。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前景不甚明朗的情況下,歌爾股份想要順利吃到VR行業的紅利,還需把握好入局的時間和行業發展的節奏。
注:本文是雷達Finance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