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氣力輸送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上海博隆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隆技術”)近期向上交所遞交招股書。繼今年初上會失利后,此次已是博隆技術二度向滬市主板發起沖擊。不過,《眼鏡財經》注意到,實控人問題上會時就已引發關注,單一最大股東博實股份持股比例為19.2%,但未被列為公司實控人。翻閱招股書還可以發現,此次實控人問題猶存,或恐再遭發審委追問。此外,分散的股權亦時刻威脅著公司實控權的穩定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住的注意的是,財務經營方面,博隆技術的營收規模及利潤都處于高速增長期,但高增長背后亦隱藏著諸多問題。《眼鏡財經》梳理后發現,報告期內公司存貨居高不下,早已趕超同期營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公司營收超九成由前五大客戶支持,科倍隆集團還有著博隆技術客戶、供應商及競爭對手的多重身份。
博隆技術是博隆有限整體變更設立的股份公司,股分公司的主要發起人為張玲瓏、彭云華、林凱、林慧、劉昶林、陳俊及梁慶等自然人和博實股份。博實股份除設立初期133.33萬元出資資金外,后續未有任何增持。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博實股份持股19.20%,為博隆技術第一大股東。博實股份主要從事智能制造裝備及該領域的工業服務,以及聚焦于工業廢酸回收再利用領域的節能環保工藝與裝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博隆技術創立前,張玲瓏、彭云華、梁慶、劉昶林等創始股東及創始核心成員曾在中石化蘭州設計院、蘭化公司工作。博實股份在此期間與創業團隊存在業務合作,因對其團隊能力的認可、對大型石化裝備國產化市場的預期以及對推進裝備國產化的支持進而參與投資博隆有限。博隆技術的粉粒體物料氣力輸送系統與博實股份的包裝、碼垛等自動化裝備產品分屬完全不同的領域,且分別處于大型石化裝置運行過程的不同環節。博隆技術表示,公司在設立初期就與博實股份在人員、資產、財務、機構、業務等方面保持了相互獨立。《眼鏡財經》梳理后發現,既稱人員方面相互獨立,博隆技術核心團隊中卻出現了博實股份的身影。博實股份董事長鄧喜軍在2001年11月至2022年8月曾任博隆技術執行董事、董事;現任監事張俊輝2013年4月至今先后就職于博實股份財務部、證券與投資事務部。在招股書中,博隆技術認定博實股份對公司的投資性質是財務性投資,在實際運作中由創始團隊股東共同控制著公司。股權結構中奇怪的一點是,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博實股份并未被列為實控人,實控人設立的合理性令人質疑。此外,若兩家公司僅是簡單的參投關系,博實股份又為何向博隆技術委派人員擔任要職?前后說法疑點重重,有待博隆技術進一步解釋。實控人疑團不是歷史進程中出現的唯一問題,“遍地開花”的股權對實控權的穩定性亦有潛在威脅。由于股權結構較為分散,股東張玲瓏、彭云華、林凱、林慧、劉昶林、陳俊及梁慶等七人合計持有博隆技術55.17%的股權,在公司的歷史經營決策中形成了共同控制。2020年4月19日七名股東通過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對共同控制予以明確。2022年8月博實股份出具承諾函,表示在博隆技術股東大會上就任何事項行使股東表決權時將與博隆技術的實際控制人的一致意見保持一致,同時股東梁皓宸所持股份的表決權委托其父親梁慶代為行使。綜上,七名自然人股東合計控制公司76.37%的表決權,進一步鞏固了七名共同實際控制人的實際控制地位。雖然通過協議使控制權進一步穩固,但公司實際控制人減持股票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或可能使公司在發行上市后成為被收購對象。若控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公司在人員管理、業務發展和經營業績方面將面臨不利局面。博隆技術主要為粉粒體氣力輸送技術為核心的成套系統,主要應用于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業的合成樹脂氣力輸送領域。氣力輸送系統是利用氣流的能量,在密閉管道內沿氣流方向輸送粉粒體物料的成套裝備,是流態化技術的一種具體應用。報告期內,公司收入主要來自于相關客戶各種合成樹脂產品的產能擴張或更新。由于經營非大眾化產品,公司下游市場主要客戶為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神華、中煤集團等央企集團和恒力石化、浙江石化、東華能源等大型民營石化企業。《眼鏡財經》注意到,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營業收入分別為2.92億、4.30億、5.90億、2.98億,占營收比分別為 79.58%、91.35%、60.30%和97.76%。基于客戶集中度高、大客戶大訂單集中的特點,2022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陡升37%,大客戶依賴進一步加劇。招股書披露,若未來石化、化工行業主要企業與公司合作意愿下降,或主要客戶自身經營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將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業績或后續回款產生不利影響。通過翻閱招股書,《眼鏡財經》發現,2019年度出現在前五大客戶名單中的科倍隆集團近年來一直是博隆技術前兩大供應商之一。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名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49.15%、58.60%、43.33%和34.85%,其中向科倍隆集團采購額占比為11.57%、16.89%、12.98%、11.04%,2020年度其采購占比一度躍居首位。
德國科倍隆集團成立于1879年,總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專業生產物料處理系統、旋轉給料機等閥門部件和混煉擠出機。在華獨資子公司科倍隆機械設備系統(上海)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業務范圍包括旋轉閥、換向閥的供應,系統解決方案設計,及總包合同執行。
博隆技術表示,在石化、化工合成樹脂和聚烯烴領域,公司所處生產流程的粉粒體輸送環節,主要競爭對手是德國科倍隆集團與澤普林集團,同時包括以上海金申德粉體工程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少數國內從事氣力輸送的企業。由于科倍隆集團經營業務范圍涵蓋了旋轉閥、換向閥等關鍵部件,博隆技術在視其為競爭對手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屈服于關鍵技術不足帶來的被動局面。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博隆技術關鍵部件的采購金額為0.99億、1.44億、1.71億、0.31億,其中向科倍隆集團采購金額為0.49億、1.00億、0.93億、0.13億,可見科倍隆集團對博隆技術的產品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磐柯(上海)自控設備有限公司首次出現在五大供應商名單上,博隆技術主要向其采購內容為關鍵部件,采購金額390.70萬元。雖然號稱打破了國外知名公司在大型聚烯烴裝置氣力輸送系統上的長期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但在氣力輸送系統中的關鍵部件及設備,博隆技術仍舊依賴進口產品。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何時能打破?倘若后期成功上市,面對關鍵環節“掐脖子”的局面,博隆技術是否會有針對性的研發投入呢?自首次申請上市以來,博隆技術客戶集中度高、應收賬款水平高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其中存貨問題尤為突出。招股書顯示,博隆技術近年來存貨激增,各報告期內,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5.80億元、9.87億元、10.95億、10.29億,占同期資產總額比例為 37.69%、47.79%、46.71%和 42.95%。而同期公司營收分別為3.67億、4.71億、9.78億、3.05億,存貨與營收的差距面臨著不斷被拉大的局面。《眼鏡財經》注意到,存貨的囤積主要由在產品構成。在產品主要為已發至項目現場待安裝或待調試的設備及部件,以及在公司車間或項目現場正在制作過程中的設備及部件。報告期內,在產品占存貨總額比重分別為79.62%、92.97%、91.08%、95.26%,自2020年以來占比超90%后一直久居不下。從存貨庫齡分析來看,3年以上存貨金額分別為242.76萬元、1240.43 萬元、4160.16 萬元和4331.73萬元,占存貨總額的比例分別為 0.42%、1.25%、3.78%和4.19%,資金壓占的風險逐年升高。對此,博隆技術解釋主要為公司所在石化化工行業生產周期較長,產品正常推進的進度從簽訂合同開始到最終建成驗收一般歷時2年以上,加之個別客戶項目實施進度延期造成。
顯然,以年為單位的驗收周期通常伴隨著未知的風險因素。2019年至今,庫齡超過3年的存貨主要為重慶長風/MDI一體化32萬噸/年改性PVC項目SPVC氣力輸送系統項目、中石化寧波工程的青海大美項目、浙江東氟氣力輸送系統及加料系統項目。前兩者已是停滯狀態,后者因總包方與業主方存在糾紛至今仍未驗收。
此次,博隆技術資金需求大漲,募集資金總額由6億增加到10億,主要是由于募投項目變動較大。在諸多經營困境與歷史遺留問題未解之下,博隆技術這次能否順利通關,實現募資補血的愿景呢?《眼鏡財經》會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