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醫藥基金回血了嗎?
一、醫藥板塊仍然值得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0年8月見頂以來,醫藥板塊回調超過兩年,最近也算是揚眉吐氣了。申萬一級行業中,生物醫藥從9月27日以來反彈了21%,把一眾其它行業遠遠甩在身后。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2/9/27-2022/11/14)
持有醫藥基金的小伙伴最近也算是大回血,可謂是久旱逢甘霖。
雖然反彈了20%+,但在這個位置上,醫藥板塊整體依然處于估值底部。政策面上,要看11月底醫保談判是否有邊際寬松的跡象。
其實,不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醫藥主題始終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
老齡化和消費升級是奠定醫藥行業長期需求的基礎,技術創新是是行業發展的動力。在可預見的未來,國內醫藥產業仍有望保持年化接近10%的復合增長,而部分高壁壘、高景氣的創新賽道則有望保持20%以上的行業增速。
(數據來源:衛生統計年鑒,國家衛健委,國家統計局)
我國醫療衛生支出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010-2020年國內衛生費用支出的復合增速為13.70%(數據來源:國家衛健委)。在新冠疫情后預計我國對醫療衛生行業的投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二、聰明的投資人都在買什么?
醫藥板塊雖然香,值得長期關注和持有,但不得不說細分領域多,行業門檻高,一般人還真難在短時間里搞清楚、弄明白。
仔細翻看醫藥基金經理的履歷就可以發現,大多數人都是醫藥相關的學習背景或者是有相關工作背景。在這個板塊里,優秀的基金經理的能夠通過篩選個股獲得超額收益。根據晨星發布的《中國主動/被動晴雨表報告》顯示,截至 2020 年底,86% -96% 的主動醫藥行業基金在最近 1 年、3 年和 5 年期的業績超越了相應的指數基金。
所以相較于分散的且聚焦細分領域的醫藥行業ETF,主動型基金更值得配置。
三、醫藥主動基金經理怎么選?
主動型基金,基金經理是核心,是靈魂,所以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對于醫藥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來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看背景。前面我們也說了,醫藥板塊的行業門檻高,最好選擇研究醫藥出身或者是學歷背景是醫藥相關的基金經理。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做好專業的事。事實上,我們發現市場上大部分做的比較好的醫藥主題基金經理都是醫藥相關背景的。比如中歐葛蘭是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美國高校博士順利畢業都難,葛蘭4年就讀完拿到學位,比別人少花了整整一年。工銀瑞信的譚冬寒在做基金經理之前,曾經在協和醫院讀了八年臨床醫學,如果不做基金經理的話,他大概率會做一名醫生。
第二、看業績彈性。行業主題基金因為覆蓋單一行業,本身波動就比較大。這種業績波動較大的主題基金中,建議觀察業績彈性。從中證醫療指數的走勢來看,最近一年有兩輪比較大的反彈,分別是4月26日到7月6日,和9月27日至今。
就以第一個回血階段為例,各大基金基金經理大顯神通。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反彈幅度達到27.9%,樓慧源管理的交銀創新醫藥反彈27.6%,趙蓓管理的工銀前沿醫療回血25%,均大幅跑贏中證醫療指數15.5%的階段漲幅。(數據來源:ichoice,2022/4/27-2022/7/6)
不過,這里提示一點,行業主題基金波動幅度大,因為市場上沒有全天候優秀的基金和基金經理,建議還是做好止盈止損。
第三、看投資理念以及基金經理能否很好的執行自己的投資理念。人要看最低處,基金經理也一樣。那種看到市場熱點就跟著跑的人,往往很難做出長期優秀的業績。投資人既然選定了基金經理,即使短期業績不理想,也不建議隨意更換,否則很容易遇到“旁邊的隊伍永遠比較快”的墨菲定律現象。
工銀瑞信譚冬寒的投資理念是核心與差異化兼顧,均衡配置,在醫療大領域中重技術輕服務,偏好研發投入驅動和人力資本驅動的細分領域,著重配置器械+創新。在買入個股時,譚冬寒通常是偏左側的,但剛開始買入的倉位并不高,當公司進入業績兌現期,以及其研究體系能夠跟蹤到時,會慢慢加倉。
中歐葛蘭則圍繞核心賽道進行配置,優選細分賽道,布局龍頭,堅持長期視角,不追逐熱點。在經歷前期回撤的過程中,葛蘭依舊愿意堅守基本面優秀的成長股投資框架,與其對風險的認識有關。在葛蘭看來,風控的核心是要盡量避免永久性損失,這要求基金經理在基本面研究中更加審慎仔細,需要用心甄別企業,堅守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公司,通過深度基本面研究,聚焦核心優質成長個股,避免永久性損失,是做好長期業績的有效策略。
基民們嘴上雖然不說,但身體還是很誠實的。根據基金三季報的數據,葛蘭管理的5只產品合計份額達到513.83億份,較上季度末的483.49億份增長了30.34億份,增幅達到6.28%。不得不說,頭部的基金經理一旦建立了信任,就會持續形成品牌效應。
對于投資人來說,在做出買入決策前,一定要做好功課,至少從上面三個維度考察自己選擇的基金和基金經理。一旦做出了選擇,就別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