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4日訊(記者 劉夢然)“這兩年上游利潤豐厚,電池片這樣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反而沒賺錢。”林洋能源(601222.SH)董秘崔東旭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明年電池片可能成為相對瓶頸的環節,此時是投資的好時機。
(相關資料圖)
事實上,TOPCon電池也正在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12月2日晚間,林洋能源披露公告稱,擬與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投資協議,投資建設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電池生產基地及新能源相關產業項目。
林洋能源目前在光伏領域主要布局電站EPC和配套儲能業務。此時斥巨資布局N型一體化,前景如何?崔東旭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此次電池片項目投產后,加上已有的3GW組件產能,公司將打造圍繞N型TOPCon電池組件的光儲垂直一體化布局。
斥資百億完善一體化布局
2020年以來,幾乎所有光伏企業都在加碼擴產,已經實現垂直一體化的龍頭企業規模繼續擴張,而此前涉及單一環節的專業化廠商,則開始向上下游延伸。垂直一體化已經成為光伏企業競爭的“標配”。
根據林洋能源最新公告,此次TOPCon光伏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建設期為3年,其中一期總投資50億元,第一階段6GW產線計劃本月底前開工,明年7月底前竣工投產,第二階段6GW生產線于2024年3月投產,5月達成12GW的生產能力。二期8GW項目投資總額初步測算約50億元。
林洋能源并非是光伏電池片領域的“新兵”。公司是國內最早一批投資N型電池的廠家之一,2017年前后就已建成300兆瓦TOPCon中試線。不過,因當時電池片行業整體處于PERC電池為主流的時代,TOPCon技術在效率、成本控制和配套方面不及預期,此后未再進一步擴張。
2022年被稱為N型電池元年,其典型的標志就在于N型TOPCon電池組件開始進入市場。根據PVInfoLink等機構統計,預計至2022年底,全行業TOPCon產能有望超40GW,預計到2023年底將達約80GW,正處于產業爆發前夕。
從產業鏈配套角度看,TOPCon已經正式進入量產和替代環節。崔東旭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經過近幾年發展,N型TOPCon的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工藝有一定的提升。此外,未來2到3年TOPCon的技術發展路線非常確定,疊加此次同步投產的SE(激光摻雜),以及銀包銅等技術,工藝提升的方向十分清晰。
從布局看,林洋能源計劃打造下游一體化,崔東旭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計劃布局“N型電池片+N型組件+光儲系統集成”的制造產業鏈全覆蓋。組件方面,公司位于安徽五河的3GW產能的組件工廠的第一條產線今年10月底已經投產,基本可匹配明年電池一期6GW的產能。
EPC方面,公司目前在手6GW儲備項目,其中3GW已經拿到指標,預計明年會有1.5到2GW的EPC項目落地,EPC的充足訂單可以消納電池片和組件的產能,確保利潤的釋放。后期,公司將著重打造光儲一體化基地項目,以自有項目配套儲能為基礎,同時為合作伙伴提供“新能源+儲能”系統設備及集成服務。
電池片成光伏投資新“熱土”
過去兩年,因上游硅料價格持續攀升,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電池和組件環節因成本傳導不暢,整體盈利水平并不樂觀,毛利水平降至低位。反之,上游多晶硅和硅片廠商利潤豐厚,業績增長明顯。
然而,在近期宣布打造一體化布局的廠商中,卻普遍不再涉足上游的多晶硅和硅片環節。其中原因,包括上游在近兩年大規模擴產后,帶來的產能過剩將逐漸顯現。上海有色網SMM指出,12月多晶硅簽單情緒急轉直下,市場對多晶硅的預期價格將大幅走跌,未來繼續走跌基本已成定局。
在上游成本壓力趨緩后,電池和組件等下游環節盈利水平有望迎來持續改善。目前電池片技術正處在新舊交替中,大尺寸和高效電池片更加緊缺。業內分析認為,隨著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供不應求格局仍將持續。
林洋能源方面,對電池片需求預期更加樂觀。崔東旭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明年在上游產能過剩后,產業鏈整體回調,但是下游的降價肯定不如上游,利潤會更多留存在電池和EPC兩個主要環節中。目前主流電池工廠的毛利在12%左右,明年毛利水平會進一步的提升,特別是TOPCon電池的毛利水平預計在1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以純電池成本比較,目前TOPCon電池仍然高于PERC電池。不過,據市場反饋情況,TOPCon電池成本會高于P型3到4分錢,但是N型組件在效率和功率方面的提升優勢,讓TOPCon組件仍然有0.1元/W的溢價空間。
“未來三到五年肯定是TOPCon對PERC電池替代的過程。當年,單晶對多晶替代大約用了5年左右時間,現在N型TOPCon對前代PERC的替代過程可能也是如此。TOPCon產能增加,P型逐漸退出市場。”崔東旭分析稱。
(編輯: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