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號企業家作者:莫鹽
一號說:巨大的慣性還在發生
布洛芬一片難求。
人們才想起來在上海灘還臥著個資本大佬,掌握著中國唯二的布洛芬原藥巨頭。
【資料圖】
他,就是劉益謙。
布洛芬募投項目進度0.38%
全球布洛芬產能主要集中在六巨頭手中:美國SI Group、德國巴斯夫、印度Strides Shasun和IOL CP,以及中國山東的新華制藥,和這一家:
湖北亨迪藥業
也正是這“六分天下有其二”的說法讓兩家公司的股票,狂漲不已。
從11月7日至12月19日,31個交易日,新華制藥(000756.SZ)股價漲幅133.74%,最高價達到48.85元/股。
至12月22日,新華制藥A股總市值已達275.55億元。
亨迪藥業(301211.SZ)的市值盤子要小一點,目前只有108億元。不過漲起來并不遜色。
從11月9日至12月6日,28個交易日,亨迪藥業股價漲幅186.02%,最高價為56.25元/股。
這也就是此前媒體所說的“一個月股價翻倍”的由來。
與新華制藥一板一眼的地方國資藥企相比,亨迪藥業的故事線要豐盈得多。
算起來,今年12月22日也才是亨迪藥業上市一周年,而亨迪藥業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的募投項目也與今時今日的熱度有關:
將新增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產能
而亨迪藥業最賺錢的時候并不是今年,而是上市之前。
2018年至2020年度,亨迪藥業凈利潤分別為0.9億元、1.8億元、1.7億元。
上市后的20221年度,也就是去年亨迪藥業凈利潤1.22億元,反不及2019和2020年度。
2022年前三季度,亨迪藥業凈利潤0.79億元,同比下降20.2%。
緣由在于布洛芬原料藥的單價降了。
2018年-2021年上半年,亨迪藥業布洛芬原料藥單價分別為10.39萬元/噸、13.42萬元/噸、12.08萬元/噸和9.73萬元/噸。
或許正是因為布洛芬原料藥單價下滑,亨迪藥業并沒有甚動力去投產新增項目。
2022年半年報顯示,亨迪藥業的IPO募投項目“年產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投資進度為零。
賬面價值期初余額為217.36萬元,到期末余額仍然還是217.36萬元。而在工程進度一欄,半年報上填的是:
0.38%。
可資對比的是另一個募投項目“12噸抗腫瘤原料藥”項目工程進度已經提升至1.17%,雖然也不多,但好歹啟動了。
然而,在今年年初時,亨迪藥業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待年產“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項目”建成后,年產能將達到8500噸。
這都一年了,也沒見布洛芬原料藥項目投產,合著募投5個多億資金還白募集了?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從亨迪藥業原料藥銷售部獲悉,公司的布洛芬原料藥已悉數被相關政府部門征用,企業目前無布洛芬原料藥可向市場供應。
隨后,亨迪藥業出面否認相關說法,表示公司布洛芬原料藥依舊可向市場供應。
但亨迪藥業沒說的是,其有大量海外訂單需要保證供應。
據《財經十一人》從新華制藥和亨迪藥業的證券部了解到,兩家公司都有大量海外訂單,必須保證海外長協大客戶的供應,不能違約,其產能無法全部用于國內市場。
2022年上半年,新華制藥和亨迪藥業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別為33.41%和54.82%。
這顯然是一個矛盾。
八成營收來自布洛芬
事實上,亨迪藥業布洛芬原料藥的上游產品異丁基苯,需要從印度兩家公司進口。
該產品的生產技術難度并不高,但兩家印度公司因為研發和生產歷史較長,已經形成了全球供應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
這也是國內布洛芬原料藥增產的一大掣肘。
一號企業家從亨迪藥業招股書中發現,2020年,公司第一大客戶Granules India Limited 和第一大供應商 Vinati Organics Limited 均位于印度。
對此,亨迪藥業亦明晰海外客戶群的價值。
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國內外直接銷售對象主要為長期合作的主流布洛芬制劑生產企業,幾乎全部為海外客戶,如:
Sanofi(賽諾菲)
Abbott Laboratories(雅培)
GSK(葛蘭素史克)
Teva(梯瓦制藥)
Granules India Limited(印度格萊)
而國內的藥企則只有兩家:
人福醫藥和珠海潤都
也就是這2家藥企還躺在2022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前五的名單之中,人福醫藥欠著694萬元,珠海潤都則欠著916萬元。
不過這倆藥企欠的都沒有藥商多,湖北百科醫藥商貿公司(關聯企業)欠款1287萬元,九州通欠款1153萬元。
由于亨迪藥業生產的布洛芬是原料藥,從國內客戶關系上,主要供應給了人福醫藥(600079.SH)旗下的人福普克藥業(武漢)有限公司,和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002923.SZ)。
而人福普克于12月21日對外表示,“目前日產100萬粒布洛芬軟膠囊,月底有望翻番,達到日產200萬粒布洛芬軟膠囊。”
潤都股份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態:公司24小時不間斷開展布洛芬緩釋膠囊的生產,甚至要做到“人停機不停”。
布洛芬“一藥難求”的背后是短期的供需錯配。
《中國布洛芬原料藥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布洛芬國內需求量僅為1722.60噸,但總產能1.4萬噸,約占全球產能1/3,產品主要用于出口。
隨著產能逐步得到提升,布洛芬當不應再成為搶購潮中的一份子才是。
通常來說,面對供不應求的產品,廠商有加大生產的內在動力,那布洛芬原料藥的利潤到底如何?
據亨迪藥業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其布洛芬原料藥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的毛利率分別為49.75%、49.6%、32.79%。
因新華制藥未在財報中具體披露布洛芬原料的毛利率,從具體業務來看,新華制藥制劑業務和原料藥的毛利率均在30%左右,
應當說亨迪藥業的原料藥毛利率并不低,至少比同業的新華制藥要高許多。
而且,原料藥也給亨迪藥業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收。
2018-2021年,原料藥在公司營收中占比為84.78%、88.37%、92.52%、85.94%。
其中非甾體抗炎類居功至偉,2019-2021年布洛芬為公司營收貢獻超80%以上的收入。
因而有觀點認為,不夸張地說,這好似是一家退燒藥公司。
2021年布洛芬更是為亨迪藥業帶來4.35億元的營收,占比80.48%。
背后“雞缸杯”大佬
在市場對亨迪藥業大漲紛紛側目的時候,上海灘的資本大佬已經“躺賺”30億元。
亨迪藥業三季報顯示,劉益謙家族合計持有亨迪藥業63.75%股權,持倉市值約為25億元。
隨著四季度以來亨迪藥業股價漲幅翻倍,劉益謙家族持倉市值已暴增約33億元。
而劉益謙之所以進入亨迪藥業卻也是一次無心插柳之舉。
1995年成立的亨迪藥業原本是上市公司天茂集團的合資公司。
天茂集團(000627.SZ)最初名為湖北中天,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先后在2000年、2006年改名為百科藥業、天茂集團。
亨迪藥業最初名為中天亨迪,于2001年更名為百科亨迪,2020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時更名為亨迪藥業。
從交集中不難看出,2000年左右,亨迪藥業與天茂集團都還是藥企。
不過,從2001年到2003年,作為劉益謙家族最為重要的投資載體,新理益開始入主天茂集團。
當時,劉益謙打的算盤是,計劃為天茂集團裝入保險業務,并剝離原有的化工醫藥業務,同時給天茂集團的定位則是:
中國第六家上市保險公司
這顯然是一波大膽的設想,民營資本能染指保險的非富即貴,還要成為上市保險公司,也不看看A股有幾家?
人壽、人保、太保、新華、平安
當然,劉益謙能量不可小覷,當年豪擲2.2億拍下雞缸杯,并用價值連城的杯子現場喝了口茶,已然看得出來。
更何況其旗下的“新理益系”,資本版圖覆蓋著“國民技術”、“云從科技”、“廣晟有色”、“長江證券”等多家上市公司,有著“資本獵豹”的盛名。
為了保險業務“騰籠換鳥”,劉益謙索性將天茂集團旗下的化工醫藥業務剝離出去。
這么一來,包括亨迪藥業在內的相關業務,就被“轉手”到了同家族企業的名下。
同時,在2000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間,天茂集團還通過多次收購其他合資方的股權,逐步將亨迪藥業變為了自己的全資子公司。
終于在2019年7月份,天茂集團作價3.96億元,將亨迪藥業的100%股權轉讓給了新理益集團旗下的上海勇達圣。
左手倒右手,劉益謙成功讓天茂集團成了一只“凈殼”,就等著注入保險業務國華人壽了。
不過,后來事情的走向并沒有按照劇本走,大佬如劉益謙亦未能成功將國華人壽重組到天茂集團殼資源中。
但陰差陽錯,他卻成功完成了對化工醫藥的布局,并將亨迪藥業單獨塑造成為布洛芬巨頭,而后獨立IPO。
2021年12月22日,亨迪藥業上市敲鐘時,以當天收盤價計算市值為89.57億元。而今天的市值已經超過100多億。
一念間,成就一個資本巨頭,或許這就是因緣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