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財經 文|吳艷蕊 編|深海
12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根據《反壟斷法》《行政處罰法》相關規定,責令知網停止獨家合作行為,不得限制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高校等與其他競爭性平臺開展學術資源合作;不得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數據庫服務,應以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價格銷售數據庫服務,并處以其2021年銷售額17.52億元5%的罰款,計8760萬元。
在此次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總局詳細揭露了知網在相關市場的支配地位和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事實和依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數據庫服務收入看,2014年到2021年,在中國境內中文學術文獻網絡數據庫服務經營者合計服務收入中,當事人市場份額分別為59.95%、58.62%、63.27%、66.91%、66.99%、65.22%、68.03%、69.38%,均超過50%。
從文獻下載量看,文獻下載量反映了用戶對數據庫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根據調查獲取的數據,用戶通過當事人數據庫服務平臺實現的全文下載量由2014年的7.69億次增加到2021年的17.4億次,超過76%的中文學術文獻全文下載來自當事人平臺。
同時,相關數據表明知網具有較強市場力量。知網數據庫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文獻,數量最多、最全。知網收錄的學術資源質量更高,以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為例,截至2022年5月,與知網合作的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共1906種,占總數的96.7%。與知網就博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合作的985、211、“雙一流”高校共計136家,占總數的91.89%。
此外,截至2022年5月,知網擁有機構用戶2萬多家,個人注冊用戶1.23億人;當事人覆蓋90%以上的高校用戶,其他類型用戶覆蓋率均在60%以上。
為此,知網擁有很強的議價能力。2014年至2021年,在知網數據庫服務持續漲價的情況下,機構用戶數量仍保持年均2%的增長。
行政處罰決定書中還揭露了知網的非正常漲價情況。
2014年以來,知網在數據庫服務價格較高的情況下,仍連續多年以較大幅度提高數據庫服務價格,年均漲幅達10.06%。
2014年以來,用戶采購當事人數據庫服務年均價格漲幅超過30%的有66家,10%—30%的達622家。部分用戶2021年數據庫采購價格達到2014年的數倍,其中,高于4倍的有91家,高于3倍的有157家。
由于購買知網數據庫服務的主要用戶為高校、科研院所等財政撥款單位,用戶對知網數據庫服務為剛性需求且議價能力弱,只能壓縮其他費用支出,以高價購買當事人數據庫服務。
證據顯示,2017年期刊總庫服務平均售價為30.82萬元,2021年“期刊庫+個刊庫”服務平均總售價上漲至54.23萬元,相較2017年漲幅達76%。部分用戶采購成本上升3倍以上。
2021年全年,知網營收17.52億元,面向50多個行業設立分公司,并在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共有1000余人的銷售團隊。
對于總局的處罰,知網同日公告稱,自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知網涉嫌壟斷立案調查以來,知網全力配合,深刻反省,全面自查。今天,收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對此處罰,知網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天眼查資料顯示,知網運營主體《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1997年12月11日,實繳資本3000萬人民幣。公司疑似實際控制人為清華大學。
在發展過程中,知網因屢次漲價遭到高校抵制。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稱,2000年以來CNKI公司對該校的報價,每年價格漲幅都超過10%,特別是2012年漲幅高達24.36%,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在山東、云南、湖北、安徽、河北等地,很多高校都出現過停用知網又再次重啟的情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2016年3月,北京大學官網上貼出因知網漲價而停用的通知,引發了對知網壟斷的質疑。
此外,知網還因未經授權擅自收錄論文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的起訴,累計賠償70多萬。除了趙德馨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蘇少之、周秀鸞教授同樣對知網侵權行為進行了起訴。
“知網有難,八方點贊!希望知網這次被罰后,能更好的服務用戶。”有網友得知知網被罰后表示。
對于知網的后續發展,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