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落幕,眾多行業經歷了慘淡的一年,但考公的熱情有增無減。
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國考報名人分別為150萬人、200萬人、250萬人,不斷創出新高。
(相關資料圖)
千軍萬馬考公考編的熱情,卻沒能拯救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曾是名副其實的“公考一哥”,巔峰時年賺23億元,市值高達2600億元。
隨著教培行業遭受重創,中公教育也經歷了一場崩盤。過去兩年,其股價暴跌90%,業績暴雷,深陷“退費難”糾紛.....
壹
中公教育主營業務包括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職業能力培等3大板塊,主要服務于18歲—45歲的大學生、畢業生和各類就業人群。
成立20多年來,其每年培訓學員超過140萬人,憑借“不過包退”的協議班模式實現高速擴張。
2016年—2020年,其凈利潤從0.65億元暴增至23億元。2020年底,中公教育股價曾達到43.58元/股的歷史高點,市值突破2600億元。
同年,中公教育創始人李永新以910億元身價登頂 “2020 胡潤百學 · 全球教育企業家榜”榜首,超過教培行業元老俞敏洪。
意氣風發的李永新,在2021年3月向母校北京大學捐款10億元,創下北大建校以來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當時他高調宣稱“這是我給母校捐贈的第1個10億,將來第一個100 億元,也要捐給北大。”
截至2022年6月底,中公在全國319個地市建立了1440家直營分部和學習中心,員工人數達28992人。
中公教育迅速做大的核心秘訣,是發明了“不過包退”的商業閉環。
財報顯示,其主要收入來自于普通班和協議班,普通班收費幾千元,協議班要數萬元,但是保證不過包退。
協議班雖然比普通班貴出太多,但“不過包退”極大刺激了考生付費沖動,畢竟考上皆大歡喜,考不上也沒損失。
中公教育正是精準利用了這種投機心理,在2010年前后推出協議班模式,取得高速發展。
協議班迅速擴大市場規模,并為中公教育帶來大筆現金流,其營收一度占到公司總收入的近80%,堪稱核心驅動。
中公將協議班收來的部分資金用于開辟新市場,另一部分則用于投資理財、地產實現額外創收。
2018年—2020年,中公教育僅每年的理財收益就能占到凈利潤的10%。
所以,中公教育表面上是考公賽道明星機構,實則更像玩資金周轉的金融公司。
問題在于,過度金融化的模式都存在巨大風險,這幾年P2P、長租公寓、共享單車等血淋淋的暴雷教訓還歷歷在目,中公教育這套模式也有它的弱點。
協議班的關鍵在于退費率,這玩意要失控,那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貳
2020年疫情爆發后,無數行業遭遇寒冬,企業裁員成為常態,此前被追捧的互聯網大廠也紛紛收縮過冬。
殘酷的就業環境下,越來越多大學生渴望進入體制有個“鐵飯碗”,公務員報考人數逐年飆升。
報考人數暴增了幾十萬,但總體招聘人數并沒有顯著變化,大概率會有更多的人落榜,從而導致中公教育退費率激增。
數據顯示,2019—2021 年,中公教育退費率分別為44.14%、46.54%、68.46%,飆升的退費率引發業績暴雷。
2021年,中公教育實現營收69.1億元,同比下滑38.3%,凈利潤-23.7億元,同比暴跌202.8%,把2020年賺的錢一次性虧沒。
當年教育雙減政策,主要針對小學、初中的文化課培訓,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作業幫這類培訓機構最受打擊。
中公教育一個主要做成人考公培訓的機構,也跟著業績暴雷,明顯是之前“不過包退”高舉高打引發的惡果。
業績暴雷后,深交所于2022年6月向中公教育發出年報問詢函,11連問直指“高退費率”。
中公教育回復稱,2021年總收款204.3億元,總退費高達153億元,較2020年增加52.88%,較2019年增長106.13%;2021年培訓人次384.9萬人次,退費人次162.1萬人次。
進入2022年,中公教育仍未恢復元氣。
一方面,疫情反復影響整體經濟形勢,省考聯考推遲,各地實行階段性關停、停止線下培訓,影響了營收,同時國內地產行業持續下行,讓中公教育的投資收入減少。
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38.94億元,同比下滑38.20%,凈利潤虧損8.23億元。
其中三季度實現營收16.67億元,同比增長15.36%;凈利潤6824.01萬元,同比增長108.60%,這是2021年二季度虧損以來,公司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這幾年退款壓力激增令中公教育資金鏈吃緊,短時間內退不出這么多錢,從而引發眾多考生維權。
目前收錢容易退錢難,已成了中公教育的代名詞。
網上關于中公教育退費難的維權信息層出不窮,大多是協議約定考試不通過30-45個工作日內退款,但到期遲遲收不到錢。
最終被中公教育要求簽訂新的分10期退款方案,不同意也沒辦法,會被中公教育強制執行分期退款。
事實上,早在2020年7月,北京市海淀區市監局官微就曾點名中公教育等四家培訓機構,理由是“退費糾紛數量居高不下”。
暴雷后的中公教育,為應對行業巨變,選擇轉型職業教育。
2022年,其成立職教事業部,協同政府、企業、高校三方,穩步探索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融媒體、數字文創、智能制造、智能航空等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中公教育想轉型上岸了,那些還在維權退費的考生又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