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3日訊(記者 李子健)電池產業鏈減產在3個月前尚是爭議,但正極材料廠的業績表現已側面印證。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國內A股正極材料廠2022年業績預告獲悉,去年四季度,正極材料廠凈利潤環比多呈下降,碳酸鋰庫存跌價、產品銷量下降是部分公司解釋原因的共同點。
對于正極材料廠而言,挑戰或才剛剛開始,業內反映1-2月鋰電產業鏈恢復節奏不及預期。另一方面,在正極材料行業激進的產能擴張之下,“產能過剩”已兵臨城下,競爭格局惡化或促使產業開始新一輪洗牌。
(資料圖片)
去年四季度凈利潤環比多呈下降
財聯社記者統計A股7家正極材料廠業績預告獲悉,盡管2022年凈利潤高預增,但四季度凈利潤實現確定性環比增長的企業僅2家,分別為當升科技(300073.SZ)及容百科技(688005.SH),其他公司均環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容百科技分析業績增長得益于2022年四季度高鎳正極銷量環比增速約30%。當升科技則分析,公司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擴大,客戶需求快速增長,銷售規模大幅增加,新一代產品快速實現規模化銷售,產品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表現得如此強勁,去年四季度行業整體顯得暗淡。廈鎢新能(688778.SH)2022年計提減值準備合計對公司2022年度合并利潤總額影響2.52億元。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其中資產減值損失的1.5億元,主要是碳酸鋰部分存貨跌價。
同樣受資產減值準備影響的還有龍蟠科技(603906.SH),公司2022年計提(含轉回)未經審計的各項減值準備9337萬元,影響致2022年度凈利潤減少8081萬元。但這并非全部原因,即使拋開資產減值準備,公司凈利潤環比仍下降。
有業內人士表示,主要原因還是銷量下降,去年四季度末各方處于去庫存的階段,下游整車廠預期降低,“整個行業都是這樣子”。另外,財聯社了解到,由于正極材料采購碳酸鋰的計價方式是 M-1模式,采購策略對公司凈利潤亦有所影響。
其實當時就有電池廠表示,電池企業排產放緩,一方面既有產能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是消費端受經濟大環境及疫情影響,新能源汽車銷售壓力較大。
富臨精工(300432.SZ)相關人士則就2022年四季度凈利潤分析稱,主要是公司加快了高端產能投建,對江西基地老舊產線及房屋進行了拆除重建,及股權激勵股份支付費用一次性計入。
一季度悲觀與樂觀情緒交織
今年1月份,受2023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結束后的需求減弱擔憂,碳酸鋰上下游訂單簽訂遇阻。
財聯社記者從兩家正極材料廠相關人士處獲悉,1月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低,主要是終端需求沒有起來。且期間恰逢春節,正常也會停產檢修,可能會有些壓力,但2月需求已有所好轉。后續鋰價企穩后,也會進一步促使正極材料企業增加補庫。
公司的情況可能各不相同,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分析師潘家強從行業的角度認為,由于去年底企業為補貼進行“搶裝”對消費有透支現象,疊加居民新能源汽車消費能力下降,導致產業Q1或將處于去庫狀態,隨著國內頒布相關政策刺激居民消費,預計Q2產業將開始好轉。
鑫欏資訊研究員張金惠表示,過年期間多數企業磷酸鐵鋰老產線均有大幅減產動作,極個別減產幅度較小,而新產線為了盡快調順則按部就班調試,上下游僅有零星新增成交;2月份采購需求量較1月份增量不多,預計3月份能恢復至去年高點的80%左右。
三元材料需求同樣偏弱,“不少企業停減產放假,市場交投氛圍平淡,詢單較少,節后歸來對原料鈷鋰行情多持觀望態度,1、2月份電池廠采購積極性整體依然偏低,短期內預計好轉有限。”張金惠表示。
產業或將開始新一輪洗牌
根據鑫欏數據庫統計,三元材料2023年需求量和有效產能的比值為55.7%;磷酸鐵鋰需求量和有效產能的比值為42.1%。連上述正極材料廠高管都表示,今年是行業分化和產能出清值得特別觀察的一年。
在此背景下,潘家強表示,鋰電材料產業現階段馬太效應開始逐漸顯現,在擁有礦端、一體化等布局的企業,已經開始進入價格戰,今年產業或將開始新一輪洗牌。
而頭部動力電池用招標的形式采購,各家為了開工率讓渡毛利率,競爭環境在供大于求的狀況下持續惡化,張金惠稱,供過于求的情況,行業利潤持續下降,有些沒有開工的規劃,勢必會延遲,或是取消。
財聯社記者則注意到,即使產能過剩已成業內共識,但2023年以來同樣有如當升科技般的企業繼續加碼,該公司擬在攀枝花計劃建成年產12萬噸磷酸(錳)鐵鋰生產線及配套設施,首期項目總投資26億元。2022年正極材料主流企業的擬建產能更是高達150萬噸以上。
對此,有正極材料廠高管表示,高端正極材料供應還是比較緊張,因為今年中高端的車放量是重點,高壓實密度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有效產能不足。
德方納米持同樣態度,其在互動平臺上表示,隨著大量企業跨界入局磷酸鐵鋰行業,“我們認為行業未來會形成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中低端產能過剩。”
事實上,國內鋰電產業鏈已至少出現兩次“產能過剩”的節點,但動力市場和儲能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短期的波動或未影響企業家對新能源行業的長期看好。
潘家強亦表示,現階段的波動僅為暫時現象,龍頭企業仍在積極擴產以應對未來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全球疫情影響消退,光儲的快速發展下,新能源產業需求或將快速增長,后續優質產能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