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進行載人eVTOL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時的科技宣布完成1億元Pre-A輪融資,成立不到兩年,這已是時的科技的第三輪融資,此前,時的科技已獲得藍馳創投和德迅投資千萬美元種子輪投資。
在不少人看來,時的科技所處的“空中的士”賽道已從“火熱”進入“微涼”狀態。普遍共識是,概念很“酷炫”,但從技術研發這步開始,再到相關配套政策審定、供應鏈完善程度、商業化模式變現等一番環節看下來,一步比一步難。
【資料圖】
“難”不可避免,但全球能源緊張、特大城市交通擁堵嚴重已成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世界的出行賽道,“空中的士”理應占據一席之地來解決現實問題。此次時的科技融資消息再一次將大眾視線拉回“空中的士”賽道,那么這個行業現在的發展究竟如何?時的科技在業內又有什么亮點?
賽道火熱,佼佼者有望出局
“空中的士”的專業名稱是電動垂直起降飛機(eVTOL),作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工具”重要補充,它是一種噪聲小、飛行成本低、停放自由、不需要跑道的直升機,適用于空間密度高的城市交通。eVTOL產業有三大顯著優勢:一是eVTOL飛行器集電動化、垂直起降、低空航空元素為一體,其中垂直起降大大降低機場跑道建設成本、制造成本以及運營和維護成本;二是給城市低空交通出行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三是當前全球正提倡降低碳排放,這預示著未來交通工具將朝著電動化與零排放發展,而eVTOL也將得到更大的應用。
諸多優勢自然能吸引資本的目光。早在2016年,互聯網出行公司Uber發布《未來城市空中交通白皮書》,稱空中短距離通勤系統將會在10年內問世,讓“空中的士”概念在全球受到廣泛重視。2021年9月,美國電動航空公司Archer成功登陸紐交所,繼億航、Joby、Lilium后,成為第四家上市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整機企業,這吸引眾多資本紛紛涌入,僅在 2021 年,全球該賽道投資額就已超越以往所有年份投資總和。目前,eVTOL 行業融資規模約達50億美元,
海外賽道如火如荼,國內也一樣。目前國內大部分飛行汽車企業的融資處于A輪或A輪之前,關注飛行汽車賽道的公司可劃分為創新企業、航空大廠、互聯網科技大廠、整車企業。其中,國內資本更偏愛投資整車企業,熱門選手主要有小鵬系、吉利系。其中小鵬匯天于2021年10月披露的A輪融資,系目前行業內最大的一筆投資,融資額度達5億美元。創新企業表現也可圈可點,億航智能已經上市,時的科技、沃蘭特、峰飛航空均在研發和融資進度上不斷突破。
然而,相比于創紀錄的2021年,2022年全球經濟進入了衰退期,科技產業融資幾近腰斬。今年年初,根據倫敦發展促進署與Dealroom 發布《2022年科技產業融資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科技產業融資總額為4852億美金,相比于2021年創紀錄的7230億美金,下降了33%。融資不易,資本已經厭倦科技玩家PPT里的那些新故事,出去的每一筆錢都會被評估價值。
當前投資機構評估各大eVTOL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高低,主要看企業飛行器設計及集成能力、能否盡早拿到產品適航認證、供應鏈把控能力、不同的技術研發路徑所造成的產品競爭差異性等方面,優先投資其中的佼佼者。
這一次,時的科技拿到的1億資金,由遠翼投資領投,昆侖資本、KIP資本以及老股東藍馳創投、德迅投資跟投。那么,從藍弛創投、德訊偏好沃飛長空、沃蘭特、時的科技這類創新企業的投資風格來看,創新企業在老牌整車企業面前是否存在一定優勢?創投資本究竟看到時的科技的哪些亮點?
風口之下,時的科技如何“秀絕活”
造一架“空中的士”有多難?它涵蓋了新能源電池、飛行設計、自動駕駛、新型材料等多個熱門賽道,真正屬于“風口上的風口產業”。但無論是叫“空中的士”,還是“電動飛機”,最大難點還是在于飛行技術。這也是為什么科創新秀敢于走到整車企業面前“秀絕活”的原因。
行業內融資規模站在前排、有資金有深厚電動化背景的小鵬匯天研發的“小鵬匯天旅航者X3”機身上那四個輪子,實在令人無法聯系到“未來飛行世界”,業內主要還是看垂直起降飛行器研發實力。時的科技在這方面或許可以拿出真本事。
目前,時的科技的團隊實力在行業中屬中等偏上。時的科技創始人黃雍威曾負責吉利集團全資子公司太力飛車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項目,其團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20是一架純電動、傾轉旋翼的垂直起降飛行器。據了解,E20設計航程為200公里,遠遠高于“小鵬匯天旅航者X3”50公里以上的飛行續航里程;巡航速度達每小時260公里,而已在美國上市的Joby的S4的試飛紀錄是77分鐘248.8公里,同為5座6發的純電動傾轉旋翼垂直起降飛行器,初創企業能做到和上市公司有諸多相似之處,時的科技表現令人驚艷。
另外,E20 eVTOL 25%和50%縮比驗證機已累計實現數百次成功傾轉過渡飛行,在傾轉控制策略與控制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進一步推進了E20原型機開發。據了解,時的科技也會將此次1億融資應用于傾轉旋翼構型研發上,值得市場期待。
可以說,在行業無標桿產品的情況下,E20的出現無疑引來資本關注,若真正投入應用,時的科技作為國內首家采用傾轉構型的載人eVTOL企業,有極大可能成為產品研發方面的模范,并將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為行業提供創新指導。
不過,產品研發實力固然重要,但要想真正實現商業化,打開利益空間,提高大眾對“空中的士”產業的認知度,適航認證是最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適航認證進度也是投資人關注的方向之一。
目前,全球各國民航監管部門都在探索適航認證標準中,至今還沒有一家飛行汽車企業取得正式的適航認證。國內比較重要的節點事件是在2021年12月,億航的飛行汽車正式進入適航審定流程,開啟國內飛行汽車適航審定法規進程。從業人士和研究機構預計,eVTOL獲取適航認證通常需要花費數十億元,國內賽道初創選手不多,結合資金限制,走到適航審定這一步就更少。
目前億航、峰飛航空在適航審定方面進度相對較快,而去年時的科技召開了E20適航審定基礎首次評審會,與其合作的航空廠商法國賽峰電氣也傳來好消息,賽風電機今年能取得適航取證,這也將降低時的科技適航審定復雜度,加快審定議程。從這方面看,時的科技在初創賽道已屬佼佼者。
憑借在產品研發和適航認證方面的表現,時的科技向資本展現了其巨大的發展潛能,此次獲得的1億融資也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其實力的認可。但在“空中的士”項目面前,1億資金依舊是杯水車薪,目前資本對于“空中的士”項目的態度還是比較曖昧,不拋棄也絕不沖動。
而對于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的產業來說,商業化遲早要提上日程,那么現在時的科技等賽道玩家能否開始與資本聊變現,獲得更大的資金驅動力呢?
“空中的士”變現,仍為時過早
不少人認為,現在談“空中的士”變現為時過早。確實,現在行業本身還有諸多難題有待解決。
擺在第一位的就是飛行安全評估。假設每架民航有100個失效狀態會導致災難性事故,民航監管部門要求,民航客機每個失效狀態發生的概率為10的負9次方,即每運行10億小時發生一次災難性故障。綜合到全機,失效狀態發生概率就是10的負7次方。eVTOL在系統方面比民航客機簡單,災難級故障數目一般會小于100,但eVTOL一旦形成規模,這一類別的飛行小時數將很快超越民航客機,后續安全性測算將成難題。
此外,相關政策有待推進。2021年開始,我國陸續出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等文件,但是在飛行汽車頒發設計、航空管制、生產批準函和適航證明上,目前還是處在和企業一起探索的過程中?;氐疆斚?,有些城市連無人機飛行都受到限制,”空中的士”想要上天,要做好長期等待的準備。
供應鏈現狀也不容忽視。建造一架“空中的士”,主機廠主要承擔的是整機研發和集成的任務,其上游有許多子系統的供應商在各個專業領域將其中的模塊組件生產完成賣給主機廠。我國廠商大多在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行業下順勢而生,或來自軍工體系,均初涉民航產品研制領域,沒有適航審定的經驗。
當然,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空中的士”變現可能性,即假設以上問題全都迎刃而解,“空中的士”商業化還有多遠?據摩根士丹利預測,全球飛行汽車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3000億美元,2040年驟增至1-5萬億美元。德國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甚至預測,到2050年全球95個主要城市的空中,將會有9.8萬輛飛行汽車。而從當前研發設計來看,“空中的士”載人數量有限,很難緩解特大城市千萬級人口通勤擁堵問題。從定價方面來看,據測算,一次普通的城市空中飛行(10分鐘),成本大約是100-500元,這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價格昂貴。最終,“空中的士”恐怕還是小眾出行工具,市場空間極小。
但“空中的士”運營成本低的優勢不容忽視。根據沃蘭特創始人董明向媒體預測的數據,真正實現產業化后,“空中的士”運營成本應該只有直升機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目前我國直升機的運營成本大約10000元/小時,照以上數據推算,“空中的士”每小時運營成本在500-2500元不等。這意味著在“賣產品”之前,走向市場最好的方式還是“賣飛行服務”,即從企業級訂購找到突破口,可從景區、游樂園區、醫療消防救助、警務安全等方向入手。這與時的科技規劃很靠近,第一階段eVTOL將應用于郊區的低空旅游,實現低空旅游后,eVTOL再走向城際出行。億航探索的方式亦同,旗下全自動消防飛行器以遠低于進口云梯消防車的價格優勢,已成功走向市場。
新生事物諸多難題待解,也是正?,F象,但先機屬于先吃螃蟹的勇敢者。綠色可持續、高效、智能的立體交通愿景正順應科技發展浪潮一步步走向市場,只是時間問題。至于時的科技能否率先搶灘,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Tiny
文章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