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資料圖)
賣保險時好話說盡,一到理賠就困難重重,是過去保險行業長期的一種印象。其實,這些年保險業進步不小,「一到理賠就刁難用戶」刻板印象,越來越像是一個「誤會」。
這種「誤會」源自于在理賠過程中,保司要求用戶自己提交諸多發票、病歷這樣的材料,自證案件的真實性,而大多數用戶很少能一次交齊材料,為了補交材料證明「我真的有病」,不得不四處奔波、排隊充滿著繁瑣和挫敗,這種「不安感」足以刺激用戶的惡感和逃離,并成為「可怕故事」在親朋好友間流傳。
這樣一來,對很多用戶來說,失去了被保障的機會,而對于行業來說,破壞的是來之不易的信任關系,行業蛋糕就會做不大。這是一個雙輸狀態。
01 「為什么不早說?」
當被要求補材料時,很多用戶第一反應是「你怎么不早說,我都已經出院了」,螞蟻保險理賠科技負責人方勇聽過大量類似抱怨,他發現癥結在于:理賠是后置的,而票據、病歷這種材料是前置產生的,不留神就會弄丟。
更讓用戶頭疼的是:看不懂保險公司的「內部行業術語」。比如,在醫療險的賠付中,保司要求用戶提交「出院憑證」,一些用戶會想當然地拍照上傳一種名叫「出院證」的材料。一字之差,其實是兩種東西。出院證是給保安門衛看的證明,是走出醫院大門時出示的「放行條」,而保司理賠部門期待的「出院憑證」,其實是醫生擬定的「出院小結」。
還比如,保司要求的理賠材料中還包含「確診報告」,什么是確診報告,用戶兩眼一抹黑,只能再返回醫院找醫生索要,不同醫院有不同習慣叫法。其實,保司想要的確診報告就是檢驗報告,如果是癌癥,就需要活檢切片,如果是心梗,是需要看血檢里的肌酐蛋白指標。
連「去對醫院」,也大有學問。保司一般要求用戶去二級以上的公立醫院就診才予以賠付。而一些私立醫院的名稱很像公立醫院,用戶以為自己去的是公立醫院,看完病才知道「保險不給報」。
不難發現,理賠部門和醫院、用戶是幾套割裂的話語體系,保司要的是 A,但用戶費了大力氣拿到的卻是 B,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了相當多的理賠難現象,是本不該發生的「誤會」。用戶理賠難,保司也沒得到便宜,大量紙質材料如山一樣堆積,收件清點錄入分類再到人工查看,都是厚重的工作負擔。
當如今用戶的網購外賣付款體驗都變得更佳,保險體驗就成了那個最突兀的生活短板。
保司并非沒有感受到壓力,一位保司內部人士就坦言:現在在理賠上,整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大家都迫切地想做出一些改變。
行業求變意愿強烈,互聯網平臺在理賠技術上積累也日趨成熟,科技對保險的體驗改善,走到了變局前夜,此時,保險行業和科技公司,有了一拍即合的契機。比如,互聯網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聯合多家保險公司在一年前推出了「安心賠」服務,試圖對癥下藥,針對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卡點,逐漸優化。
比如,針對前述讓用戶大為光火的理賠痛點,AI 相機會自動識別拍攝內容是否模糊、單據是否蓋章。當用戶上傳了「住院證」照片時,系統會告知應該上傳「住院小結」,并展示住院小結的圖樣和獲取方式。
而針對許多用戶去錯醫院的情況,螞蟻保上線了「醫院查查」功能,確保用戶去的醫院在保司理賠范圍內。而就醫材料管家功能,則幫助用戶在就醫過程中,及時上傳、保管好憑證,免得最后找不到。
到了 2023 年 2 月這個時間點,「安心賠」也宣布將進行兩大升級:全程協賠 + 速度保障,一是有協賠專家手把手全程幫助用戶順利理賠,二是入選「安心賠」的產品會約定理賠審核時效。比如,門診險、住院醫療險、意外險和重疾險的理賠時效分別為 2 日、4 日、5 日和 15 日。一旦超過約定時效,用戶可申請加急處理。
其實,這些用戶體驗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科技能力不斷進化,一點一點打通要害關隘,提升賠付成功率的迭代過程。
02 理賠大腦的前世今生
支撐安心賠服務的底層技術,被稱為「理賠大腦」,理賠大腦技術負責人詹光,向我們還原了理賠大腦的來龍去脈:其雛形發端于 2017 年,那一年,螞蟻保作為互聯網平臺剛剛涉足保險業務,當時推出一款名叫「多收多保」的小額門診險,想為用支付寶收款的商戶提供一些就醫保障,覆蓋了五千萬小微個體戶,但很快,每天的理賠量就達到了數萬筆,僅這一個業務,就需要建立 500 人的審核團隊,顯然,老方法已不可持續。
螞蟻保的思路不是招更多的人,而是試圖用技術解決問題。最初,螞蟻保開發出適配保險行業的 OCR 技術來識別醫療票據,OCR 技術就是從圖像提取出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文字,但應用到保險行業時,還不能直接拿來用,因為光是門診險就存在幾百上千種憑證。
于是 2017 年,螞蟻就啟用了深度神經網絡來促使機器自學習,在冷啟動階段,員工們還發動親朋好友去搜集了上萬份憑證樣式,交給機器來學習,經過幾輪優化,投入的人力越來越少,機器自我迭代越來越快,準確率從 60% 提升到了 98%,從而突破了小額門診險的賠付瓶頸。
這還只是第一個挑戰,小額門診險所需的憑證較少,審核簡單,到了大額住院險,就不夠用了,挑戰接踵而至。OCR 技術解決了感知層面的難題,但大額險種就涉及復雜的邏輯推理和決策。
打怪難度逐步升級,螞蟻保險理賠科技負責人方勇有一個想法沒有變:一定可以用技術解決越來越復雜的難題。
「教會機器做決策」成了理賠大腦進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簡而言之,就是建立底層知識圖譜,把醫學語言轉化成機器能看懂的語言,用足夠大量的案例,訓練機器進行分析并形成判斷,在過程中,專家會及時介入糾偏。
遇到疑難案件,還會讓 2 種甚至 3 種模型來同時運行,假設一種模型的精度是 98%,2 種模型交叉驗證,精度就能更高。運行數據顯示,讓審核人員專注在復雜案件審核上,處理案件的效率提升近 70%。這相當于用算力的消耗,減輕理賠專家的工作負擔,而專業的理賠專家,在市場上稀缺、身價高甚至招不到,這又幫保司節約了不小的成本。
在經歷了從小額到大額,從簡單到復雜的迭代后,理賠大腦漸趨成熟,成為了保險行業內首個商用的無人工干預的理賠系統。
2020 年,順應市場的訴求,螞蟻保決定把「理賠大腦」全面向保險行業開放,技術開放之后,就變成了一個「共創」的過程。人保健康互聯網相關負責人介紹,和螞蟻保一起對理賠流程每一個環節做了分解,這個環節優化 2 小時,那個環節優化 9 分鐘,不斷縮減理賠時間。以前,醫療險動輒 15 個工作日的理賠流程,現在有 85% 的案件實現了兩日快賠,方勇也透露,僅僅是把「出院憑證」這一卡點優化了,將材料一次提交成功率提升了 30% 左右。
在詹光看來,理賠大腦是一個理賠的「操作系統」,螞蟻保的科技能力和保司去共建,嵌入到保司的系統里去。這個操作系統,向上給保司提供能力接口,定制復雜的產品,提供核心能力去支持保司。向下則是把 AI 能力、外部數據、風控能力,整合起來,去支持上面的業務場景。接下來,螞蟻保這些科技能力也會「成熟一個,開放一個」。
在這種共創之下,一些保險公司的數字化轉型已經初見成效。比如,互聯網業務在人保健康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用人保健康互聯網相關負責人的話來說,「互聯網對于我們來說不是銷售渠道,而是戰略性的業務模式」。
03 保險行業的未來圖景
據螞蟻保發布的《2022 年度螞蟻保平臺理賠服務報告》顯示,2022 年,幾十家保司通過平臺累計向用戶理賠 187.5 億元,其中為 310 萬人次提供健康險理賠服務,用戶選擇在線上發起理賠申請的比例達到了 98%,互聯網理賠服務已經基本普及。
而這背后也是螞蟻和保險行業共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這條道路漫長,而通往的圖景,已經漸漸顯露出來。
方勇談到,借鑒消防領域的案例來看,消防的重點在于「防」,而不在于「消」,防患于未然,來最大化減少居民損失。保險也類似,改善理賠體驗的關鍵舉動要提前到理賠之前,甚至提至治療之前,幫用戶找準醫院,看準病種,在就醫過程中,又幫用戶暫存各類單據票證。
甚至,這個過程還可以更提前,提到發生疾病之前,盡早做好健康管理,用戶少生病,保司才能少理賠,實現這一步,就可以稱得上是「告別雙輸,實現雙贏」。這就涉及到整個保險行業要轉變經營理念,改變行業和用戶之間的互動模式。
保險的實質是一份契約和承諾,在不出險的時候,用戶和保險公司是「失聯狀態」,只有年度繳費和理賠時,用戶才會想起自己買過一份承諾,看數據的話,住院險的理賠發生率高一些,大約 5%,重疾險的發生率只有千分之五左右,這就意味著一年中,有大約 95% 的用戶和保險公司毫無聯絡 —— 平時不聯系,一聯系準沒好事,方勇覺得,「這樣的情況對保險業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方勇的思路是,希望通過前置服務、保險教育,讓保單持有人,對保險更熟悉、親近。這對于長期維系用戶關系是有很大幫助,而不是到續保時才開始聯系用戶。
好的保險應該是「無感」的保險,高品質的理賠,如果做到極致,就是用戶不需要提交申請,不需要上傳資料,只要看完病,理賠款下一秒就到賬了。理賠流程要「減少存在感」,這是近景。
而遠景是什么?是從源頭就讓理賠「干脆不發生」,如何幫用戶少生病、早發現,可能是保險公司需要「增加存在感」的地帶,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想,比如提醒用戶多走路少吃咸,或許開發成小游戲,每天的步數可用于兌換一定的金額,「多走多保」,「多動多保」,不難達成。
存在感的一減一增之間,用戶和保司之間冰冷生硬的對立關系,就慢慢變成了陪伴式健康管理關系,從有事才聯系,變成事先心里有底、無事也能熟絡。從數字化改善體驗,到轉型經營理念,讓保險不止是保險,我們看到了科技的另一種想象空間。幫助保險行業變得溫暖,這或許是科技為善的一種可能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