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耐力、效率、精準度大比拼!
(相關資料圖)
作者:夏逢
編輯:李思
風品:彥規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醫改集采,牽動著藥企、投資者神經。
2月22日在互動平臺上,甘李藥業回復了“6月大股東原始股解禁、計劃定向增發”、“去年第三季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023銷售團隊規模是否調整”等股民關切問題。
甘李藥業表示,在胰島素國家集采中,六款產品均高順位中標。獲得較高協議采購量的同時,產品價下降明顯。短期內利潤承壓明顯,下一步將加速提升產品市場滲透率。
1
上市以來首虧 低價有何深意?
銷售費增營收降 精細化之思
的確,提升滲透率需要加把勁兒了。
1月31日,甘李藥業發布業績預告,2022年預計凈虧3.9億-4.7億元。
這是2020年6月上市以來,企業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反觀同行通化東寶,2022年雖營收、扣非凈利雙降,但凈利15.89億元,同比增21.46%。
“胰茅”何以至此呢?公司稱,中標產品胰島素價格大幅降超50%,銷量迅速增長但不能沖抵價格下降。
所言不虛。2021年11月第六批國家集采完成,42個胰島素產品通過投標中選,平均降價48%。
其中,甘李藥業可謂降價主力。參與競標的6款產品均中選,甘精胰島素注射液集采前市場價為143.97元/支,集采中標價48.71元/支,降幅達66%;賴脯胰島素注射液、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注射液(25R)、門冬胰島素注射液、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精蛋白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30R)降幅分別為60%、52%、67%、59%、59%。
大力降價有無激進性,仁者見仁不做評價。
相比甘李多款產品以同組最低價第一順位中選,通化東寶報價策略較為保守。據米內網計算,5款產品中選價降幅41%~42%。
誠然,降價有利廣大患者,也順應醫改精神,只是企業業績承壓幾何,可持續性也是關鍵。
實際上,年度預虧也是有預兆的。2022年前三季,甘李藥業營收12.37億元,同比下滑50.59%,主要受國內制劑產品收入下降影響;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4.14億元,同比下滑147.49%。
2022年5月,集采中選結果落地執行,讓甘李藥業喜憂交加。
喜的是,前三季公司國內制劑產品銷量2995.07萬支,同期增長35.80%。
憂的是,價格下降及產品銷售結構變化影響。前三季國內制劑銷售收入近10億元,同比上年的23.2億元明顯下降。
拉長時間線,雖被譽“胰茅”,甘李業績穩定性仍有待提升:
2019年至2021年營收28.95億元、33.62億元、36.12億元,同比增長21.26%、16.12%、7.44%;扣非后凈利分別為11.05億元、12.05億元和13.43億元,同期增速分別為21.17%、9.05%和11.51%。
營收增速持續下滑、凈利增速也不乏波動性。更深一度看,同樣是集采,相比2022年的大虧,2021年卻盈利13.43億。為何?
除了集采價下降,對渠道庫存補貼也是考量之一。
以2022年第二季為例,通過商業公司收集并核實終端醫療機構集采實施前庫存產品價格補差,前三季計提補差金額共計5.63億元(不含稅)。
相比之下;通化東寶則是對原供貨價與集采實施價格間的差額進行了一次性沖銷或返還。
2022上半年,甘李藥業新招募了近千人銷售團隊,前三季銷售費同比增長約14%,達到約8.3億元。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甘李大幅報價、乃至銷售費增加或與其產品策略有關,公司營收依賴第三代胰島素類似物,胰島素營收占比超過95%。此次把三代胰島素價格拉低至二代胰島素同一水平線,也是希望借此快速下沉市場,占領更多市場份額。
考量在于,如此用力營銷,前三季營收反而下滑了50%,凈利也出現虧損,銷售投放的精準度、運營的精細化水平如何?
拉長維度,近年來甘李藥業銷售費一直是營業成本的大頭。2017年至2021年銷售費分別占總營收比為25%、30.16%、27.51%、27.21%和27.76%。2020年,市場推廣與咨詢費占銷售費比高達75%。
行業分析師劉銳玲指出,銷售費投入雖能短期快拉業績,但也有邊際效應、雙刃效應。尤其在醫改大潮、提質增效的大環境下,行業強專業強競爭高迭代,想要長期保持競爭力、高質量增長還在夯實產品力、增強特色創新性、提高內部運營效率、精細化水平,以此占據成本優勢、快速達到規模效應。
換言之,除了大幅降價,甘李藥業或還有一些基本功要補。
2
單一依賴 雙雄相愛相殺
提升滲透率幾多勝算?
或許,也有無奈與急迫。
公開資料顯示,甘李藥業主要從事重組胰島素類似物原料藥及注射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核心產品為三代胰島素,主要產品覆蓋長效、速效、中效三個胰島素功能細分市場。
主力營收為胰島素制劑。2021年,公司96.2%收入來自生物制品(原料藥及制劑產品),3.1%來自醫療器械及其他,0.69%為特許經營權前期服務。
2022年前三季、上半年,甘李國內制劑產品銷量同比增長35.8%、23.2%。其中,非長秀霖胰島素系列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30.1%、123.01%。
深入產品,甘精胰島素“長秀霖”貢獻近九成營收,2017年至2019年國內銷售收入21.69億元、22.62億元和25.45億元,營收占比91.48%、94.76%和87.91%。
營收對長秀霖的集中依賴,凸顯企業收入結構和研發管線單一,這也是集采導致企業虧損的一個考量。
當然,甘李藥業也意識到單一風險,加緊研發新藥進程、以期多元化布局。
研發重點拓展糖尿病治療藥物的全品類布局,例如在研產品包括創新型GLP-1類似物GZR18、創新型預混胰島素GZR101、磷酸西格列汀片等。GZR18的適應癥包括2型糖尿病和肥胖/超重體重管理,GZR101是預混雙胰島素復方制劑,磷酸西格列汀片則是公司首個研發的口服降糖藥以及首個化學仿制藥。
新品主要包括超長效第四代胰島素、用于2型糖尿病和肥胖/超重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類藥物、腫瘤新藥GLR2007(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CDK4/6)抑制劑),均處臨床階段。
以超長效胰島素周制劑(GZR4)為例,該品屬于第四代胰島素,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尚未有產品開發上市。
顯然,雖有短期波折,甘李藥業不缺長期看點。
不過,同行也在加碼。比如同為行業龍頭的通化東寶,同樣注意到了GLP-1藥物的市場前景。
根據此前公告,通化東寶在研項目既包含糖尿病治療領域一類新藥,還包括痛風/高尿酸血癥治療領域一類新藥以及痛風治療領域化學口服藥物。另外,通化東寶還啟動了產品海外注冊的流程。
2022年6月9日,通化東寶的利拉魯肽注射液上市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
7月15日,通化東寶表示,近日取得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簽發的關于德谷胰島素注射液臨床試驗申請受理通知書。截止目前,全球范圍內還沒德谷胰島素的生物類似藥上市。
......
需要指出的是,甘李藥業雖是第三代胰島素龍頭,但這種先發優勢有被打破的可能,其招股書亦有坦言。
以二代巨頭通化東寶為例,2019年底第一款三代胰島素甘精胰島素獲批,2021年10月,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獲批。目前兩款三代胰島素正處快速放量階段,2021年三代營收4億元,同比增長204.79%。
2022年,人胰島素系列產品保持近雙位數增長;胰島素類似物系列產品同比實現超翻倍增長。
當然,甘李藥業也在搶占二代份額。其二代預混產品普秀霖30 在2021 年 5 月獲批上市,并通過集采進入醫療機構。
而上述2022年集采價格戰, 也讓兩者競爭火藥味再增幾分。可以預見,隨著發展壯大,雙雄相愛相殺的創新戰、價格戰仍將繼續,且有加劇可能。
如何抓住集采帶來的價格優勢以,加速提升三代市場滲透率,甘李藥業的時間多也不多。
3
“胰茅”的破發尷尬
從誕生之時起,甘李藥業便與通化東寶淵源頗深。
實控人、創始人甘忠如出生于194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生物系,曾經留校任教。后于1987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取得博士研究生學位,進入美國默克制藥公司任高級研究員。
甘忠如和李一奎(通化東寶實控人),二者是同學,上世紀90年代初李一奎發現了糖尿病領域的巨大商機,邀請甘忠如回國創業,兩人合伙創立了中外合資企業通化安泰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998年,甘忠如又在北京組建研發中心甘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即甘李藥業前身。公司出資人分別為通化東寶,通化安泰克和甘忠如,通化東寶為控股股東,擁有41.5%股權,甘忠如擁有實際經營權,繼續自主研發胰島素。
同年,甘忠如研發出中國第一支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中國因此成為全球第三個能夠生產第二代胰島素國家,甘忠如被譽“中國胰島素之父”。
2001年,甘忠如再次成功研發第三代胰島素的生產技術,中國第一支速效三代胰島素類似物(“速秀霖”)和第一支長效三代胰島素類似物(“長秀霖”)。這次專利沒有直接賣給通化東寶,而是自產銷售。
2005年,長秀霖量產上市,2006年速秀霖量產上市,甘李藥業名聲大噪。2011年,通化東寶將其持有的甘李藥業股份悉數轉讓,“甘”“李”徹底分家,16年合作結束。
2014年,甘李藥業首次沖刺IPO,后被終止審查。2018年再度重啟IPO,雖于當年4月順利過會,但直到2020年6月5日才獲發行批文。
好在6月29日上市后,股價連拉13個漲停,資本熱度撩人。2020年7月15日收于203元,市值一度超1000億,由此被冠以“胰島素茅”。
然2020年7月21日,甘李藥業公告稱,甘李藥業總經理甘忠如、副總經理王大梅和財務負責人寧軍軍同時辭去職務,甘忠如仍擔任公司董事長。
上市不足一月,就出現高層洗牌,自然不是加分項。之后甘李藥業股價開始震蕩下行,截止2023年2月22日股價38.67元,相比高點累計縮水8成,相比63.32元的發行價,也縮水約四成,市值不足219億元。
何以不香了呢?
大股東的頻頻減持,不得不說。2021下半年起,甘李藥業就遭大股東多次減持。據Wind數據,自2021年7月至年底,甘李藥業共遭股東七次減持,共計減持1283.10萬股。減持股東主要為明華創新技術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華創新)、寬街博華、Vast Wintersweet Limited。
其中,明華創新合計減持659.54萬股,占總減持數量的51.40%。
2022年2月23日晚,甘李藥業又發公告,明華創新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減持數量不超1123.08萬股,即不超公司總股本2%。
7月25日晚,甘李藥業公告稱,持股6.06%的股東Wintersweet擬減持不超2%公司股份。
2022年10月,甘李藥業發布定增預案,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預計不超81360.00萬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4
強研發基因 一場持續戰
股價不振,業績也預虧。“戴維斯雙殺”下,如何提振內外信心,應是一道迫切考題。
客觀而言,糖尿病市場很大。2015年市場規模約600億美元,為世界第二大用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預計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達5.78億人。
2020年,我國糖尿病市場規模約632億元,其中胰島素市場約285億元,且GLP-1還沒放量。換言之,無論甘李還是通化東寶,仍有不少成長空間。
審視甘李藥業的耀眼光環,莫過于研發,從第一支人工合成胰島素,到三代甚至當前的四代胰島素,都刻著創新基因。甘李藥業是唯一掌握產業化生產重組胰島素類似物技術的中國企業,也是國內首家取得糖尿病第三代藥物胰島素類似物生產批文、已實現產業化生產的企業。
得益于強勢話語權,雖國內業務承壓,國際業務卻成效顯著。
以2021年為例,國際業務銷售額高達23134.9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4.44%,再創歷史新高。截至2022上半年末,甘李藥業胰島素產品已在18個國家累計取得39份藥品注冊批件,在14個國家形成正式商業銷售。
2022年8月,公司的門冬胰島素獲得哈薩克斯坦和孟加拉批準進入許可證。2022年10月,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產品正式取得在泰國的商業化許可。
成績背后,是持續戰略蓄力。2021年,甘李藥業研發投入5.5億元,占同期營收比15.21%,較上年增長9.17%。2022前三季研發投入5.26億元,同比增長37.57%。投入規模引領行業。
不過,胰島素本身迭代速度不是很快。亦有觀點認為,目前行業新趨勢不是第四代,而是可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如雙胍類藥物和DPP-4抑制劑等,其可減少胰島素使用量。即胰島素發展到第三代已很成熟,以后迭代或越來越慢。這或是甘李藥業需注意的。
這也意味著,三代產品的市占率、滲透率爭奪將更為焦灼,也是一場綜合實力持久戰。只是面對業績預虧、股價不振,甘李藥業還有多少騰挪空間?
本文為首財原創